“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这个词虽然如今适用场景越来越广,但士兵无疑是受其侵害最深的群体之一,电子游戏转移其注意力的策略虽然不足以缓解那些严重的精神打击,但是能让这些士兵感觉自己能有其他作用。对于消除战争所带来的阴影,重获精神健康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逍遥散人)
目光转回国内,游戏并非只会让人沉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逍遥散人”是一位知名游戏UP主,此前他参加《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大型脑力竞技真人秀节目的精彩表现如今依然历历在目。知名游戏主播“女流66”,年少时的游戏经历丰富,同样没有影响她以省状元的身份考进清华大学。
(女流66)
笔者虽然愚钝,成就也远不及上述各位老师,但把责任归结于游戏未免太过虚伪,事实上正是因为我幼时的游戏习惯才能把兴趣变成工作。
所以说,游戏本质上与电影、电视剧、美术、音乐并无不同,不谈所谓的“第九艺术”,它仅仅是一个载体。一款游戏承载何种内容作为消费者无力左右,但最终选择权无疑在自己手中。
假如我儿子今年8岁,周末准备一起看场电影,《电锯惊魂》和《冰雪奇缘》应该怎么选不言而喻。这说明《电锯惊魂》没有价值吗?可以要求它在世界上消失吗?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堵不如疏,如果家长朋友愿意像挑选图书、电影那般,为孩子挑选适合的游戏,或许如今种种烦恼也就不复存在了。
尾声:尽信书不如无书,保持独立思考或许才是大脑最好的结构
本文并非想借专家观点或游戏圈知名人士例子鼓吹“游戏有益论”,毕竟每位玩家都明白“游戏救世界”只是一个天真的美好愿景,约翰列侬“Imagine”式的未来也没有如期而至。个人认为电子游戏本质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它不值得顶礼膜拜,同样也没必要妖魔化。
至于电子游戏会如何改变大脑结构,以及它究竟对阿尔兹海默症等认知障碍疾病有何等影响?读了这么多研究文献,笔者依然无法给出笃定的回答。但开篇提到的媒体报道中讲被动接收信息饱含弊端,我高举双手赞成。
互联网信息繁杂的今天,躺在舒适圈里被动接受实在不要太轻松。但保持独立思考,利用便利的信息检索功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想象力、思考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势必才能得到锻炼吧。共勉。
参考资料:
1.玩动作类电子游戏实际上会伤害你的大脑
2.OSD官网
3. 在线脑力游戏可以将游戏中的“认知青年”延长至老年
4. 电子游戏训练可增强老年人的认知控制
5. 副島隆彦维基百科
6. 森昭雄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