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胡迪担心自己会被新玩具巴斯取代。
第二部,玩具们担心自己因为变旧、变破而没有人玩,胡迪则面临要么继续留在安迪身边,要么保持完美光鲜却再也不能被小孩玩的抉择。
第三部,小主人长大了,不再需要玩具了,这对于玩具来说,比坏了、丢了更让人神伤……
第四部,胡迪领略了房间外的世界,遇到了彼此对玩具使命大相径庭的伙伴,他们意识到更大的威胁即将到来……
《玩具总动员》系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每一部都没有企图去重复同样的感情或同样的故事。四部电影通过相同的角色,在相同的世界去处理完全不同的事情,并且探触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而每个观众又都可以把这些故事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由此也更触动人心。
凭借《玩具总动员3》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剧作家迈克尔·阿姆特(曾凭借《阳光小美女》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非常喜爱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他曾经感叹道:“在皮克斯每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不论是观点镜头、对接镜头,还是镜头运动,你都能感受到喜悦和满足。你会发现你所看的电影,正是由那些绝对热爱他们自己的工作的人完成的。”
事实上,这些饱含喜悦与满足的镜头,很可能都源自制作者们自己以及家人的人生体验。像《玩具总动员3》中,安迪的妈妈把一大垃圾袋的玩具拎到路边的一幕,就是导演李·昂克里奇为了纪念曾经不小心扔掉的一大袋妻子珍藏的玩具,而拍摄的。
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拍电影给自己看,“制作能引起自己共鸣的片子,那就是我们的评判标准”,《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的导演彼特·道格特坦言道。“很多时候,人们会问我,这些电影是拍给谁看的,谁是我们的目标群体,我通常都会环顾四周,然后回答,大概是给46岁的中年男人们看的吧,因为,这些片子都是我们为自己做的。”
“我们从来不会问,7-14岁的孩子们喜欢什么呀,就把目标定在这吧。相反,我们会自问,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能激发起我们的热情?而这些就是皮克斯电影试图探讨的。显然,《玩具总动员》为皮克斯的这一创作宗旨开了一个好头。”
《玩具总动员》上映后,巴斯光年、胡迪一下子就赢得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迪士尼那些传统的经典角色。而《玩具总动员》也大大拓展了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甚至重新定义了电影制作的规则,它证明了制作一部能满足各类观众需求的电影是完全可行的。
事实上,《玩具总动员》为它后面的电影——无论动画电影还是真人电影——都树立了一个标杆。《玩具总动员3》上映的十年以来,再也没有动画电影全面超越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