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总动员》的雏形《锡铁小兵》
1991年7月,迪士尼和皮克斯达成协议,基于《锡铁小兵》中的角色拍摄一部名为“Toy Story”的电影,由此为相继问世的三部《玩具总动员》拉开了序幕。
然而从3D短片到3D长片,在技术先行的动画领域并非易事,皮克斯动画创作者们的尝试随时有可能失败。在纪录片《皮克斯的故事》(2007)的开头就这样概括到:“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这些艺术家们随时都在面对困难,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时任《玩具总动员》美术设计师的拉夫·埃格尔斯顿,是皮克斯的元老功臣之一,他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感到颇为奇妙,“当时通常是团队里的人几天前才开发出一套工具,几天后就用来拍电影,你没法从其他地方得到现成的工具。只有自己把程序写出来才能拍。”
他还“吐槽”当时搞技术的人总是一头雾水,他作为艺术效果上的指挥官需要花很多时间跟他们解释自己想要什么。“很不幸的是我对电脑也完全无知,几乎是个白痴。”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埃格尔斯顿的这句话正验证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
约翰·拉塞特与同事一起讨论《玩具总动员》
这种“无知”在埃格尔斯顿看来“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诅咒”,“诅咒是因为当时我不懂电脑,惹恼过很多人,然而另一方面也因为我的无知,我才敢向他们要求那些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东西。”
《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的制片人乔纳斯·里维拉,在皮克斯创作《玩具总动员》时期,还只是一个实习生。他回忆当年皮克斯内部的所有人都是“边学边干”,那种“无政府主义式混乱”和“不受约束的创作气氛”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2》的编剧,皮克斯如今的首席内容官彼特·道格特坦承,《玩具总动员》放在今天来看已经有些“老旧”了,不再像1995年看起来那样有革命精神。但毕竟那是第一次,有画师愿意将经典的讲故事手法与最前端的电脑技术结合起来,不仅仅赢得成功,更改变了整个产业。
至此开始,三维电脑动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引领了新一轮动画产业革命,它不再是炫技的代名词,而时作为一种新的动画电影形式,开始承载起了结构复杂、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富有魅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