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回到“倒大袖旗袍”上来。
到了二十年代中叶,保守之风渐渐缓和,“倒大袖旗袍”虽仍无开衩之先河,但下摆长度逐渐从脚踝之上升到了小腿中央,到了1928~1929年甚至升到了膝盖以下;旗袍本身也开始变得更加合身,更能凸显出女性独特的曲线美;袖子虽然长度不变,但其夸张的宽袖口逐渐被淘汰了;唯独领子反其道行之,居然有逐渐加高的趋势——考虑到束胸这种反人类的玩意儿都能在欧洲大行其道,这种高高领子能够流行开来也实属正常,毕竟高领子能在客观上“强迫”女性案首挺胸,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身体曲线。但正如当时《民国日报》所述,这种高领“是完全将颈项裹住,还恐不禁,再加上一排纽扣来保持,穿了不但呼吸困难,走起路来更不能稍稍转动”,绝对违背了当年女性追求穿着舒适的初衷。
于是到了三十年代,当新式旗袍成为了多数女性的绝对首选后,这类服饰也因面料做工,穿着方式和形制结构上的不同而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就比如渴望借新式媒体抛头露面的明星名媛自然是倾向于身穿华服高领尽显曲线之美,而相对的工厂女工则更喜低领素服追求舒适方便。不过尽管如此,三十年代早期旗袍的整体风格还是趋向于装饰简单,下摆延长,甚至需要配合高跟鞋方能正常行走。而同样是为了方便行走,彼时旗袍也第一次出现开衩的设计,终于具备了现代的旗袍的所有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有当红明星曰顾梅君者,常穿过膝乃至臀部的高开衩旗袍出入各种场合,引得“摩登女郎”竞相模仿,其高开衩旗袍突出一个性感大气,“衬以革履、丝袜,行时步趋婀娜,飘飘欲仙”;但考虑到此性感之事被《北洋画报》记录讽刺,似乎说明人们对这种擦边球的趋势还是有些接受不能的。
于是到了1935年,在名媛陈玉梅、陈绮霞的提倡下,旗袍不仅普遍恢复了长摆低衩的保守设计,还更进一步地完全盖住了双脚。然而这种设计拖拖拉拉地极不方便,甚至被人戏称是“扫地旗袍”,因此流行了不到一年就被迫减少了下摆的长度。
此外,旗袍曾经的“倒大袖”已然被彻底淘汰了,旗袍袖子愈发短窄,至1937年后几近消失,将女子纤纤玉膊几近完美地展现了出来;旗袍装饰也由此前大面积的刺绣、镶滚,变成了更见手艺的细边镶滚,三十年代中叶甚至还短暂引入了肩袖及底摆处加上的荷叶边,名之为蝴蝶褶;而最重要的改良乃是胸腰省的工艺手段,它使得旗袍更加合体贴身,穿起来更舒服,运用得当也更能表现出身体曲线……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