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人来扮演“鬼”,将其他人找出并抓住的“鬼捉人”游戏,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算没玩过也都有见过。这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小孩子童年时共通的一项集体性游戏之一。
虽然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里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有着这样那样不同的规则,但是负责抓人的“鬼”与忙于藏匿逃命的“人”,这两个要素却始终没有变过。
由《哆啦A梦》产生的疑问
记得笔者以前看《哆啦A梦》漫画的时候,有一集故事中大雄他们也在玩“鬼捉人”的游戏。身为孩子王的胖虎非常乐于扮演“鬼“的角色,并始终霸占着这个角色的扮演权,其他小朋友们也都非常惧怕被胖虎抓到。通过故事可以看见,在这个游戏中,胖虎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控制着游戏的节奏。
那个时候笔者就对漫画里的情况产生了一丝疑惑。
因为在笔者小时候,“鬼捉人”这个游戏里,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当“鬼”。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用猜拳之类的方式选出一个最倒霉的人去当“鬼”。甚至在有时候,身边的小朋友们还会逼迫那个一直受欺负的人去当“鬼”。可以见得做“鬼”这件事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说是一种惩罚。
所以以笔者的个人经验来说,在《哆啦A梦》的漫画里,不应该是总被人欺负的大雄被逼着一直当“鬼”吗?怎么会是天天欺负人的胖虎呢?
现在再回想起这件事来,发现这种差异其实很好理解。
“鬼”角色游戏体验的差异,根源在于他人是否对自己有“恐惧感”。
只要稍微想一下这个游戏的整个过程就能够明白,在小时候我们玩“鬼捉人”这一游戏时,虽然“鬼”是一个狩猎者的角色,但是在游戏中真正一直掌握主动权的,却是忙于逃命的“人”。
因为所谓的“鬼”只不过是游戏玩家扮演的一个身份,一个称呼,其他的小朋友并不会因为对方扮演“鬼”就去害怕他。因此面临人数众多的目标时,势单力薄的“鬼”就成了被戏耍的对象,也就没有人愿意去扮演了。
但是胖虎并不一样,胖虎在漫画里做为一个霸道且一直欺负他人的角色,每一个小朋友都打心底里害怕他。所以他才能够很好地享受扮演“鬼”的乐趣,才能从头到尾都获得优越的游戏体验。
我在游戏中扮演杀人鬼
Behavior Interactive 工作室在 2016 年发售的生存游戏《黎明杀机》,就是这么一款将“鬼捉人”规则进一步强化后的游戏。在该游戏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和上文类似的玩家生态。
该游戏中每局共有五名玩家,其中一人扮演极其残忍恐怖的杀人魔“屠夫”,而另外四人则扮演逃命苟活的“幸存者”。
游戏整体的场景与气氛都渲染得极为到位。场景地图昏暗恐怖:破败不堪的庄园、凌乱扭曲的森林、倒闭的疯人院、藏匿尸体的农场等等。从地图上就给予“幸存者”玩家充分的压迫感。与此同时环境音效也在不断刺激着“幸存者”玩家的感官,乌鸦的叫声,其他“幸存者“的惨叫,还有“屠夫”逐渐靠近的脚步声与心跳。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