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矛和盾的交锋”
其实,关于重装步兵战斗力到底如何,投入和产出又能否成正比的问题,在几年前已经得到盖棺定论。
191年的冬天,围绕着冀州和幽州归属问题,袁绍和公孙瓒展开了第一次北方争霸,在几场小规模的摩擦后,他们很快就在界桥相遇。
公孙瓒这边,除了传统步兵之外,还有以善射之士组成的轻骑兵部队,不用多说,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
而围绕在袁绍身边,手持大戟身披铁甲的卫士,在历史上鲜有留名,但三国爱好者之间津津乐道,这支部队名字叫「大戟士」。
说起来,袁绍建立大戟士的目的就是为了克制公孙瓒的轻骑兵战术,在最初的设想中——步兵的重装甲可以有效阻挡白马义从的冲锋,毕竟当时的轻骑兵战术普遍不会为骑兵装备突击用的长枪,白马义从的主要武器还是兼顾阵前厮杀的矛和弓,为了照顾到机动性,也并没有为骑士和马匹装备重型铠甲(当时也还没有出现马铠)。
大戟士之所以装备长戟,目的也是在和骑兵的白刃战中用戟侧边的小枝钩断马腿,这便是俗话说的“射人先射马”。
在当时,为了让大戟士更具战斗力,袁绍还派了麾下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著称的大将张郃统领练兵。
只不过,设想很美好,现实却非常残酷,当界桥之战中白马义从真正遇到大戟士,骑兵的优势才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知道,骑兵所倚仗的并非善射、善骑术的士兵,而是马匹超高的机动力和它远超人类的耐力,一次冲锋没有成绩可以快速发动第二次第三次。大戟士在公孙瓒2000骑兵不断冲锋骚扰之下,能做的不过是苦苦维持防线罢了,看似铜墙铁壁的重装步兵军团,也不过成为了一只空有防御只能被逐渐蚕食的“铁王八”。
很快,袁绍身边可用战力只剩下了百余大戟士,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暂避白马义从的锋芒,袁绍猛地将头盔摔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和当年威胁董卓时“我的剑也未尝不利”一样“帅气”(笑)。
在界桥之战立功的反而是袁绍麾下另一位大将,麴义和他率领的「先登死士」,麴义赶来救援袁绍时只靠着几十张强弩,便力挫白马义从。
所以你应该能够理解,大戟士为什么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现在的三国爱好者在谈到大戟士时,常常会为一套不合适的战术遇到了不合适的敌人而倍感惋惜,如流星般陨落的大戟士,确实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
所幸,《率土之滨》就为玩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假设,大戟士的兵种特性之一是“对骑兵有属性加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设定。
虽然游戏依然遵循着真实战场的规则,重步兵并不能克制骑兵,而如果真的像袁绍的最初设想那样,大戟士能够兼顾防御力,长戟又真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骑兵,遇到白马义从时的战况又会产生怎样的改变?
对于可能性的探讨,让曾经主持过无数场卧谈会的我倍感亲切。
当然,《率土之滨》绝不只有爱好者的口嗨,它是真的好玩
三国的故事就是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关于特种兵团的浪漫,绝不是今天聊这几支兵团能够一文概括之的。
不管是由曹氏亲兵组成,为曹老板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虎豹骑,还是为了消弭部曲制导致内部军权分立的后果,大魏吴王孙十万开创的解烦两部,我很喜欢从上至下,从种种细节中挖掘历史的真相,也憧憬着众多熠熠生辉的将星和为了终结乱世而奋起的普通人们,他们共同在这个时代中挥洒出一幅另人痴醉的浪漫画卷,这份闪耀的光芒,并不会因为他们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黄土中而消散。
对我来说,这就是三国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率土之滨》做的最好的地方,所以,为了和我一样的三国迷们,继续加油吧,《率土之滨》。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