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类“人类的好伙伴”主题的作品中,无害的食草恐龙成为主角的不二人选,肉食恐龙则常常充当反派或是劲敌。包括迪士尼,无论在2000年的《恐龙世纪》还是2015年的《小恐龙大冒险》中,都选择了植食恐龙作为主角,描写它们与伙伴一路冒险的故事。
在《星际恐龙》中,即使霸王龙是吃肉的,做了主角的他也只能屈尊跟哥几个食草恐龙一起啃玉米片。
到了绘本《你看起来很好吃》里,故事索性就以霸王龙差点一口吃掉甲龙宝宝作为开头,讲述食肉恐龙与食草恐龙之间的互动故事。
从恐龙的形象变迁不难看出,出现在不同文创作品的恐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与以真实为卖点的纪录片里的恐龙截然不同。得益于恐龙的巨大力量感和不受限制的想象空间,内容创作者通过提取恐龙的部分特点,同时赋予其少许人格要素,使其中大量作品成功将儿童群体作为目标受众:在绘本读物里,在动漫作品里,恐龙更像是人类的另一面,有的恐龙成为陪伴人类的好伙伴,有的恐龙向人类传达保护环境爱护生命的意义,还有的恐龙以萌化的姿态传递最质朴的爱与温柔。
恐龙不再是生活于中生代无法被人理解的巨兽,而是成为创作者寄托作品立意的主体。对于这群已不复存在的生物,它们身上有许多空白点,令人陌生又熟悉,向往又害怕,这给了创作者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促成了恐龙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
恐龙影视化形象变迁:创作与科普齐头并进
至今,有关恐龙群体的真正样子,古生物科学家们也只能通过挖掘出来的化石和生存状态进行推演。随着挖掘样本越来越多,推演出的研究结果也在更新,恐龙的外形特征发生着微微的改变。同时,在文创作品领域,随着恐龙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恐龙形象也变得越来越多变,哪怕是同一种恐龙也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形象。比如霸王龙的形象就在影视化过程中发生过明显变化。
1993年《侏罗纪公园》横空出世。这部将恐龙题材与科幻类型片相结合的电影,以人文角度去审视科学发展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出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作为一部90年代初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以当时最先进的特效技术营造的视觉奇观,成功再现了恐龙这一神奇生物群体,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恐龙的文艺复兴。
其中,挖掘出土的化石相对完整、身形巨大且极具破坏力的霸王龙,成为了《侏罗纪公园》电影系列的绝对C位。在《侏罗纪公园》里,主角团在雨夜与霸王龙十多分钟鏖战,是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这部电影也成功地更新了霸王龙在大众心中的形象,由原本的两脚拖地改成了身体平行的体态。电影对霸王龙形象的改造不仅仅是因为有考古证据,还在于这种变化让霸王龙变得更灵活、更具危险性,带给观众更大的压迫感与冲击力。包括影片中霸王龙的叫声也是由多音源合成更具冲击力,而不是采纳考古学研究的意见。
在内容创作过程中,恐龙的形象需要为剧情服务,这一点在近20年后的《侏罗纪世界》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系列重启之作,新作需要“制作”出更强大的恐龙以满足观众的需求。然而当时并没有重大的考古发现以支持片方,所以影片选择以不同物种的DNA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了“转基因”新恐龙。当新恐龙在侏罗纪主题公园里肆虐横行时,最终“临危受命”的真·霸王龙登场,联合伶盗龙、沧龙一起干掉了这只人工改造龙。这段情节传递给侏罗纪系列粉丝的潜台词是“霸王龙永远是故事主角”,而深层的含义是人类过度的干涉自然,最终还是不如自然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事物。
两款国产新游——《黑暗世界:因与果》和《苏丹的游戏》都在刚上线的时候引发了两极分化的热议。根据这个现象,似乎国内玩家对于国产游戏的反馈与期待可以让我们窥见其冰山一角。
春节过后,一场备受瞩目的“英雄对决”悄然拉开帷幕。一边是历经757天停服、承载无数玩家青春记忆的《守望先锋》国服2月19日高调回归,另一边则是网易漫威IP新秀《漫威争锋》以S1下半赛季2月21日强势更新正面迎战。
如今,这个“恶魔眼中的恶魔”回来了,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如何成为能止幼魔夜啼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