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3》的上映又把恐龙这史前巨兽拉到了聚光灯下。
正在上映的这部侏罗纪系列新作在情节的合理性和叙事的逻辑性等各个方面遭遇吐槽,但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彻底沦为摆设的恐龙,可能是他们最难接受的。烂归烂,这部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仍旧获得了近4亿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更是被誉为“救市之作”,足见恐龙这一史前巨大生物对全球观众的吸引力。
从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1》,到2015年的《侏罗纪世界1》,这个有关恐龙与人类的系列电影,在近20年间变化的不仅仅是特效技术与画面质量,影片对恐龙这群“演员”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在《侏罗纪公园》中,人们对“恐龙公园”的设想还停留在类似传统动物园的模式,将恐龙关在笼子里欣赏。到了《侏罗纪世界》中,“恐龙公园”的设想已经变成了类似自然保护区模式,人们将自己关在陀螺球等设施中游览,给了恐龙更大的活动空间。《侏罗纪世界3》更是让恐龙重新分布于世界之上,让人类寻找与恐龙共存的方法。
电影在设定上的这些变化,体现的正是人类对恐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重新认识。随着恐龙题材的作品不断增加,人们在恐龙身上寄托的情感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远古的恐龙就像一批敬业的演员,在不同的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陪伴许多人从小长大。拥有一件恐龙玩具,可能是很多人童年时期的共同经历。
恐龙的魅力为何如此之大,它的多变形象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就要从恐龙在文创作品中多变的形象说起。
文创作品中的恐龙形象进化史:从巨兽到萌兽
自恐龙化石被发掘出来,它就成为一种任人打扮的史前生物。19世纪的博物学家们凭借想象力策划展览,从恐龙身上赚了第一桶金。20世纪的电影也很快把恐龙带进银幕之中,满足人们对巨大怪物的猎奇心。柯南·道尔于1912年写就的《失落的世界》便是那个时代恐龙热潮的一个缩影,这部小说此后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
有关恐龙的动画作品,最早可追溯到1914年的《恐龙葛蒂》。在这部动画里,葛蒂会哭、会高兴地跺脚,还会摇尾巴撒娇,被赋予了一定的角色个性化。这部首次使用动画角色实现真人演员表演的短片,对整个动画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在昂西动画节发表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中,《恐龙葛蒂》位列第一名。
不过真正将恐龙形象,尤其是霸王龙的凶猛形象带入大众记忆的还是迪士尼。
在1940年版《幻想曲》的《春之祭》段落中,迪士尼用地球从生命萌芽到恐龙灭绝的整个过程,借影像化的语言表现原曲的冲突、粗犷与大胆。各种各样的恐龙过着安静、闲适的生活,配合着激烈又具攻击性的弦乐,令食草恐龙们闻风丧胆的霸王龙登场,其大战剑龙的情节成为这段动画的高潮。画面中两脚兽打败四脚兽的情节以隐晦的方式暗示着谁是食物链的顶端,双脚站立的霸王龙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
不过对喜爱恐龙的考据党来说,这段动画影片其实是有不少错误。例如霸王龙有三个手指(根据考古学发现,霸王龙只有两根手指),它与剑龙也根本不处于同一个时代等等。对此当年迪士尼原画师的回应也简单,那就是他们觉得三个手指能让霸王龙看着更威猛。在真实度与艺术创作的需求之间,迪士尼优先照顾后者。
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上映后,迅速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不体面,那就帮他们体面
这届网友牛 俳句都能玩出花 脑洞可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