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作出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受到了许多的批评与质疑。
该事件背后存在相当复杂的政治博弈,我们其实很难看透其中各方的意图与真相。不过对于绝大部分公众而言,日本方面仅仅只是用“废水将进行稀释”的解释说明,显然并不能很好地说服他们内心的担忧:当核废水排入大海后,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破坏呢?
自从194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以来,人类对核能的存在总是保持着爱恨交加的微妙态度。一方面,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能够在工业、医学、能源、军事等领域进行广泛的运用,从而极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因为核能的运用所带来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发生,也让不少人对核危机的到来充满了忧虑。
所以,基于这种对核能的矛盾心理,在文创市场中诞生了许多相关的内容创作。其中绝大部份,都是基于人类对核危机的普遍焦虑,将核能与灾难串联在了一起。
哥斯拉:反战、反核武的巨大怪兽
当我们提及与核能息息相关的荧幕形象,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堪称“日本国宝级怪兽”的哥斯拉。作为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出品、在世界影史上最经典的怪兽作品之一,诞生于1954年的《哥斯拉》系列作品,无论是怪兽设定还是作品的创作立意,都受到了日本在二战时受到原子弹轰炸、第五福龙丸事件的影响,充满着反战、反核武的意味。
也因此,最初登上荧幕的哥斯拉,就被设定为身高50米、受到核辐射污染的“破坏者”形象。
不过随着1962年《金刚对哥斯拉》开始融入在当时日本社会中特别热门的摔角元素,哥斯拉的形象开始呈现出拟人化的转变,并在1964年出品的电影《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中彻底洗白,变成“为保护地球和人类,挺身而出对抗反派怪兽的正义使者”。东宝甚至还为了展现哥斯拉亲情的一面,在1969年上映的《哥斯拉·迷你拉·加巴拉:全体怪兽大进击》中,为哥斯拉创作了一只性格温驯、对人类毫无敌意的子兽“迷你拉”。
有趣的是,受到特摄电视剧集《奥特曼》的影响,《哥斯拉》系列作品从1960年代末开始转变为儿童向定位的作品。这样的状况,直到1984年《哥斯拉之怪兽王复活》(《哥斯拉》系列30周年纪念作)的推出才重新回到了原点,并加入了更多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身高80米的哥斯拉,是一种让人类感到压倒性无力的巨大怪兽,通常都是以核能放射线为食,但也会因为体内不正常的核聚变反应死亡。
实际上,东宝曾一度希望将1995年上映的《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亚》,作为《哥斯拉》系列电影的最终作。不过出于市场方面的考量,《哥斯拉》系列电影并未停止创作的脚步,并随着2014年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合拍的好莱坞版《哥斯拉》,以及传奇影业“怪物电影宇宙”的逐渐形成,释放出了更多的商业价值挖掘潜力。
当然,对于许多哥斯拉迷来说,好莱坞版的《哥斯拉》虽然有着一流的画面表现,但始终缺少一点最初的味道。
2016年,由庵野秀明执导的《新·哥斯拉》正式上映。虽然这部影通过CG制作出具有“皮套质感”的怪兽形象,总是能反映出日本人对特摄作品的迷之情怀,但其中出现的大量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尤其是对官僚主义低效的抨击、日本民众对核武器的阴影和焦虑,才是这部电影作品能够在日本电影市场斩获82.5亿日元票房的根本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段时间日本宣布将会把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后,《新·哥斯拉》在网络上就被许多网友称为了“纪实作品”。正如《哥斯拉》最初的创作动机那样,巨大的怪兽只是一个符号和标志,故事真正的主角其实还是在于创作者对日本社会现状以及人性的反思。
废土:二战后对核浩劫到来的科学探讨
在全球文创市场,还存在一种与核能息息相关的内容题材类型,即“废土”。这类题材通常会以地球受到严重破坏(如气候失控、核战、资源枯竭、瘟疫大流行、人工智能叛变)为背景,讲述幸存的人类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实际上,自人类文明形成以来,一直都存在对于末世的幻想。比如苏美尔文明中流传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曾出现过水神伊亚要用洪水灭世的故事;在玛雅历法中,也曾预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将经历5次毁灭与重生。然而这类讲述世界末日作品或者思想,却与《哥斯拉》诞生的时间点一样,都是随着二战的结束才开始得到广泛普及,其原因正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让世界末日的到来成为了仅需一个发射按钮就能达成的事。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