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催眠术作为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可以说风行一时。但随着麻醉药物的出现,再加上催眠的治疗效果不稳定,医生们逐渐放弃了它。而带有表演性质的催眠术开始风靡,它们大量出现在娱乐场所,被打上无比玄妙的烙印。催眠术被滥用了。
到了20世纪,实验心理学家开始改变学界对于催眠的陈旧认识。所谓“催眠”,是以人为诱导,比如放松、集中注意、想象等,从而进入到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当人们处于清醒状态时,大脑会对接收到的任何外界信息进行严格地加工、处理,而在催眠状态下,大脑完全失去了批判力,只是遵从催眠师给出的每一个暗示,并作出反应。”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测查室主任张东解释。
不过,催眠术与暗示并不能完全等同。暗示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的,不用经过催眠;催眠则是由于处于特殊的意识状态,从而使暗示的作用大大加强。
用催眠发现你的潜意识
这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究竟是什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先找到了答案。
“人在意识下并不清楚的事,却仍为此人所知,只不过是为此人的潜意识所知罢了。”弗洛伊德确信,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表示,人类大脑绝大部分的信息处理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如果人们想知道那些为自己的意识所不了解的事情时,就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深入潜意识,或者用某种方法把潜意识中的东西引发出来。而弗洛伊德最初认为,催眠就是人类唤醒潜意识的那个方法。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在不同的工作状态时会发出不同的脑电波,在紧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是β波;睡意朦胧时,脑电波就变成θ波;进入深睡时,变成δ波;当身体放松,大脑活跃,灵感不断的时候,就导出了α波。因此,最适于进入潜意识的脑电波活动就是a波,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催眠必须以放松作为基础。
在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北京昭良心理咨询培训中心首席咨询师林晓看来,通过催眠深入受试者的潜意识,简单说,一方面是为了回溯那些对人格形成有害的童年经历或者最近的遭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暗示和引导,将积极、正向的能量注入,疏导不良的情绪。
有一个恋爱了五年的女孩,因男朋友躲到外地工作,并娶了别人为妻,而痛苦万分。通过深度催眠,林晓发现,该女孩潜意识中的自己不过才两岁。“一个两岁的孩子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爱自己和爱别人的。”
在催眠过程中,林晓得知,由于家庭原因,这个女孩在孩童时代就得不到基本的安全感,导致她的内心因受伤、得不到关注而停止成长。因此,在恋爱关系中,她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而强行控制对方关注自己,并不是真的在和对方谈恋爱。女孩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分手需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催眠可以说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林晓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