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义从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战争史,骑兵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之王,而作为骑兵的组成部分,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个观点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提出来的,到了汉末三国依然施行秦朝养马的“厩律”,其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偷牛的抓到监狱,盗马者却是死罪。
换句话说,盗马几乎等同于窃取国家战略物资了。
到了三国时期,虽然汉室衰落,国家动荡不安,但是得益于汉朝遗留下来的马政,各地方诸侯的战斗力一点不输蛮族骑兵。
其中以公孙瓒作为代表。
公孙瓒早些年与草原上那些游牧人作战的时候,看着来去如风的羌人胡人,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
发迹后的他以身边的擅长射箭的人为基础,组建了一支轻装骑兵。
这支骑兵队伍是一支典型的轻骑兵部队,拥有匈奴人的战法,再加上汉朝的强弓硬弩,在作战的时候有着强大的机动力和射程优势。出于公孙瓒非常喜欢白马的嗜好,他们配备了清一色的白色战马,将士以“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为口号,即为“白马义从。”
自181年-190年之间,公孙瓒率领白马义从数次北击游牧人,多次取得重大的胜利,以致于游牧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传闻乌桓人对公孙瓒又恨又怕,于是将箭靶画成公孙瓒的模样,驰马射靶,射中就高呼万岁。
然而,在壮阔的东汉末年历史中,白马义从就像一颗流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
公元192年,公孙瓒上书朝廷列举袁绍十大罪状,率得胜之师兴兵问罪,于是双方爆发界桥之战。公孙瓒有二万步兵,一万骑兵,其中包括三千白马义从。
袁绍具体引军多少,史书没有记载,但记载有“瓒轻其兵少”,说明袁绍兵力比公孙瓒的少,其实形势是对袁绍非常不利的。
但袁绍手下将领麴义领800精兵在前,左右布置下了强弩千张。汉朝强弩非常凶猛,比如汉代的大黄弩,强度高达十石,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其实就是说麴义安排的是克制轻骑兵的远程部队。
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于是下令骑兵发起冲锋,根本没有考虑太多。麹义率领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白马义从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安排的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所中必倒,白马义从自此元气大伤。
一个弓弩破骑的简单战术,却让公孙瓒白马义从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兵种相克的战场规律是没办法忽视的。白马义从有着强大的机动力和射程优势,但面对强弩却毫无反抗之力,事实上这也是秦汉屡屡战胜游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聊到这里,其实“谁才是最强骑兵”的问题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我想大家也都有了自己心中的判断;而在第一次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更喜欢这些义字当先的白马义从们,白马银枪英姿勃发实在是潇洒,尤其里面是还有个光芒万丈的赵云;在读过《三国志》后,又对虎豹骑的产生更大的向往,千里奔袭杀伐冲阵,似乎更符合一个年轻人的热血….
但世事流转,三国争雄的时代远去,无论是虎豹骑、西凉铁骑还是白马义从都已消失在时光里,关于这些骑兵孰强孰弱的答案,人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晓了。
我翻着《率土之滨》新版本中关于新加入的兵种的介绍,思绪不禁沉浸在的古战场上,不仅向往着当世豪杰们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也为所向披靡的百战强军心潮澎湃。
好在,《率土之滨》让我不光能重新认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还能领略这些兵种交锋的魅力。在“竭地锋镝”赛季中,引入了更多历史上扬名的精锐部队,如高顺率领“陷阵营”,孙权“解烦”两部,马超所领“西凉铁骑”,再加上是“烽火连城”赛季中的“白马义从”“虎豹骑”,孰强孰弱的假设也有地方得以实践一番。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有太多太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能臣武将,英雄故事,枭雄曹操官渡称雄、诸葛卧龙火烧赤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赵云长坂七进七出…成就这些英雄、这个时代风采的,不就正是这些无名士卒组成的军队,这些“虎豹骑”们吗?
把他们放进现在的游戏作品里,未尝不是一种怀念和崇敬呢。
原本我以为在小红书笑嘻嘻冲浪的歪果仁已经够超前了,没想到韩国人比他们还早一步。
活人怎么可以被超度呢?这是不知所谓!——不是啊,活人也需要破地狱的,活人也有很多地狱。
游科,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