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ACG作品中,将多种文化背景或文化元素置于故事中早已是常态。其中,不少挪用中国文化要素的作品,诸如《中华小当家》《十二国记》《彩云国物语》总是能让国内动漫爱好者倍感亲切。
在日本,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要素,被统称为“中华风”。从上世纪50年代的动画电影《白蛇传》,到80年代的《龙珠》,再到90年代的《中华小当家》,千禧年后的《十二国记》《王者天下》,每一个时代都有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动漫作品为我们熟知。
在近几年的女性题材作品中,对中国文化要素的挪用尤其明显,比如去年的《后宫之乌》,以及最近依靠高质量PV引发了动漫爱好者讨论的轻改动画《药屋少女的呢喃》(以下简称《药屋少女》)。特别是后者,PV里古香古色的建筑、古典气质的人物装扮,让原著粉丝欣喜无比。但同样出现在评论区的,还有其他动漫爱好者对该作中国要素一锅乱炖的不满声。
原作粉丝讲故事,动画观众看服饰
就《药屋少女》动画PV表现而言,画面细节丰富,人物动作流畅、表情生动,可见制作经费较为充足。但对于国内动画观众来说,一旦深究细节,又处处都是纰漏。
起初,大部分观众都被PV中熟悉的红墙和金顶宝殿所吸引,“这不是故宫吗!?”成了重复率最高的弹幕。随后眼尖的观众就认出,登场角色所穿着的服饰可以称之为“唐宋明混搭风”,令人难以捉摸。对于观众们的疑惑,原作粉丝也悉心解答,表示故事背景参考了唐朝,后期还有名为李白的角色将会登场,但故事根本上是完全架空,并不具体指向某一朝代。
《药屋少女》的原作对时代背景着墨并不多,大量内容都用于塑造角色。女主猫猫,一个性格沉稳,行事底线明确,痴迷药理到以身试毒的“硬核狠人”。男主壬氏表面淡然平和,实则是个腹黑。二人作为搭档,利用猫猫熟知的药理知识破解了不少后宫迷案,故事外的读者一边被科普一边被塞满嘴“狗粮”。
虽然《药屋少女》在国内是小众作品,但它在日本轻小说领域却是与《刀剑神域》《关于我转生成为史莱姆的这档事》同一量级的“大佬”,原作销量在动画化前就突破2000万。原作小说曾进行过两次漫画改编,由于文字内容着重于描述人物关系与事件展开,漫画在将服饰、建筑、道具等体现时代背景要素具象化的过程中,只能就只言片语进行联想。
深挖漫画细节,毫无例外仍是中国元素一锅炖。比如猫猫前期的服饰风格就在明代和宋代反复横跳;再比如壬氏和其属下同框时,一个身穿圆领袍,一个则是晋朝男子打扮。如果有汉服文化爱好者穿越到《药屋少女》的世界,定会产生“今夕是何年?”的迷茫。这些现象在动画中则被进一步放大。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