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更为直观的了解这种“盛况”, 比起那些短视频平台,“桌饺吧”可能是一个更适合的地方。
“桌饺吧”的头像,就是“桌饺文化推广大使”陈泽本人。
如果前阵子“桌饺”刚刚兴起时你进入这个吧,能看到大量有关东北的“地域黑笑话”(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但很显然的,东北的朋友们对于这样的冒犯不会默不作声,很快也在“桌饺吧”发起反击。
逐渐的,整个“桌饺吧”从一个“东北地域黑笑话”贴吧,演变除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南征北战”。
如今你再来到“桌饺吧”,除了一小部分契合“本吧文化”的“桌饺”帖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对全国各地的“地域黑”帖子。
无论你究竟来自南方/北方/沿海/内陆,相信你总能在“桌饺吧”找到攻击自己老家的帖子。如果你的老家存在感确实比较低,确实没发现类似的帖子,也可以“抖M属性”发作之下自己发个帖子:如何评价我的老家**?
贴吧里那些热衷于“地域黑”的“混乱邪恶”们,很快就能让这个帖子变得“充实”起来(内容就不展示了)。
但老实说,“桌饺”和以往的“地域笑话”有些相似,似乎都是某种程度的“以偏概全”——往常大伙提到广东,想起来的大多数对“煲汤”的痴迷或者其他特色。
但经过互联网熏陶之后,现在一提起广东,就会开始列举各种稀奇古怪的食物作为例子,然后来一句总结性的“广东人什么都吃”。
“桌饺”呢?似乎也是这么走红的。
它呈现出的“东北人”形象十分立体:粗鲁,甚至称得上是低俗。似乎十分贴合此前走红的几位东北网红。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原本相当粗俗,但如今已经被解构出几分“浪漫主义色彩”的东百往事系列。
但老实说,其内容无外乎是虎哥、刀哥以及小亮等人在视频里装疯卖傻,博人眼球。
单拎出来“刀哥”,也有直播期间的各种狠活:《咬打火机》。
再往前翻一下的话,还有堪称文艺复兴,但如今已经近乎绝迹的“社会摇”,这同样“起源”于东北。
这些“典型”东北网红的出现,无形中夯实了一些人心中本就存在的,对于东北朋友的刻板印象。
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平台上恰如其分地出现了“桌饺”视频,部分人愿意相信这的确是东北地区的一种风俗,似乎也就不那么让人感到意外了吧?
一桩原本就没有的习俗,被互联网的一部分群体佯装成信以为真,并且狂欢式的大批“询问”,大批“质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刻板印象驱使下的乐子人行为罢了。
而我,作为一名河南人,平时遇到的“地域黑”情况比起东北的朋友也不遑多让,对于被“桌饺”伤害到的那些老哥还是很能感同身受的。
算了,大家还是好好吃点饺子吧!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
这下妙手不如举手了
这其实是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更准确点来说,是一部相当少见的特摄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