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米拌饭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提升,中元节的习惯也从祭供祀祖演变成追怀先人,敬祖尽孝。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和故事。
诸如不要在中元节呼喊别人的名字,不要在深夜独自出门,不要在夜晚拍照等禁忌,不论从马哲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合理的。至于不吃贡品,不捡路边纸钱的说法,可能更多的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吃坏肚子。不过本次的主角并不是发生在中元节的恐怖故事或者是围绕中元节习俗所展开的联想,而是聊聊那些不敢以身犯险却又对相关经历无比关心,属于胆小鬼的中元节经历。
>>>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除了恐惧
正所谓未知的事物越多,忌讳的范围就越广,那么人生中最无知无畏的时期就当属孩童时期了。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和“红手绿手大白手”的厕所笑谈接触过,但对于可以吸走污秽杂物的马桶还是充满着敬畏之心,以至于儿童时期每每腹痛都宁可忍痛回家也不愿去公共场所,生怕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坑洞将我吸进去与屎尿屁作伴。
升到小学后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但接触到的恐怖元素还是相当匮乏、可能作者怕读者难以透过其“华丽”的辞藻理解个中奥秘,所以不论是故事题材还是剧情反转都相当直白。没有纷繁复杂的规则,跨越时代的背景和堆砌的辞藻,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大都是与小学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厕所清洁工人头墩地事件”,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校园怪谈:透过门缝的视线看到朦胧的身影,昏暗的场所以及头皮“duang~duang”砸地的声音,也确实够当时的我喝上一壶了。
无奈当时小学的规模也就勉强塞下所有学生,并没有过多的区域留给保健室,拥有木质钢琴的音乐教室(当时老师用的不是电子琴就是手风琴)或者生物教室。既然没有合适的土壤自然是无法令“校园怪谈”生根发芽的,诸如保健室狂奔的骷髅骨架,午夜音乐教室无故响起的《月光》以及会实现学生愿望的生物标本等适合在小学生口中传播的怪谈通通与我无缘,而一想起体育器材室里利用上班时间喝酒的体育老师,多媒体教室疯狂强调带鞋套的计算机老师和看穿你装病便威胁给再不走就给屁股上来一针的校医,或许也不会有鬼魂想要驻扎在这里吧。
虽然没有“从大传到小”的校园禁忌,但人嫌狗烦的小学生总喜欢给自己找麻烦,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往学校带各种漫画杂志。漫画太厚也太张扬,所以整体性价比不高,《意林》和《青年文摘》对于小学生来说门槛太高,最后就只剩《故事会》和各种鬼故事短篇合集。时至今日我早已记不清当时那本书里究竟描述了怎样“惊世骇俗”的故事,但同桌披散着头发的场景和我坐在地上同她一起哈哈大笑的经历却依旧记忆犹新。
>>>看来即使是鬼,也要遵守习惯
即使中元节在传统民俗领域有一定的地位,但与它职能相当的清明节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得益于宣传力度、方向以及假期的影响,导致在大众的心目中清明节地位更加崇高,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提到扫墓祭祀时脑中总会浮现出清明节的身影。至于中元节,如果那天恰好是一个周末,那么当晚的计划大概率是京麻或者血战到底。
大抵是一家人在一起胆子也会变大的缘故,所以每一个在中元节搓麻的夜晚大家都不会太注意时间。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的时间日益增多,同时内心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求也在不断攀升,而这也在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大家默许的习惯——在中元节看鬼片。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