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接下来池上良太又补充道,对“二次元小少爷”们来说,女仆因雇佣关系而表现出的职业化,甚至被刻板印象化了的言听计从绝不应该被看成是女仆文化的根基——恰恰相反,当年“女仆文化”展露头角时,那些亚文化中最有魅力的女仆们虽然也供“小少爷们”随时差遣,但也会像老妈、大姐一样,以爱之名给“小少爷”提些比较强硬的“建议”,必要时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让小主人好好长长记性。
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女仆便成了小主人们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和姐姐,甚至是所有类似异性的综合体,以这种微妙而亲密的关系向我们暗示着着“女仆”必然会全心全意替“小主人”着想,哪怕有时她们的做法会有些匪夷所思,哪怕有时不得不对小主人动用暴力手段,其背后也一定饱含着她们对小主人的深深爱意;
而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前文提及的“主仆角色互换”时,这一场景,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某种自带安全词的,饱含爱意的轻度SM——具体情形就不展开细聊了吧,太长太复杂也挺没劲的其实,而且写了也没啥子过审的可能性,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去整一本久我真树的《日本女仆文化史》找个旮旯自己偷摸研究(有武内崇的原画,很值哒)。
咳咳,再强调下,我个人对女仆没啥想法,所以基本也提不出什么更有新意的想法了。所以与其生拼硬凑个所谓的个人观点,倒不如让我们就此进入下一个话题:女仆这种怎么想都有悖人权的玩意是怎么发展出了与其本质完全不同的意思?这种明显带有亚文化的属性又是怎么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的?
后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相信我们聊着聊着,大家会逐渐发现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是如此理所当然;而为了前一个问题,尽管我本人不太情愿,也相信大家其实可能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们还是得追根溯源,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开始讲起。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女仆”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哪怕是狭义上的女仆,其诞生时间也绝对不晚于1667年,毕竟在那一年出版的《女仆工作大全》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类似“育婴女仆”和“洗衣女仆”的职业细分,似乎足以证明彼时的“女仆”也在文艺复兴中得到了一定的尊重——至少已经不再是中世纪毫无人权的仆役了,只是其穿着打扮仍满是肉眼可见的实用性,夸张点儿说与中世纪的山野村妇别无二致。
没办法,在那个时代,我们认知里最经典的黑白色还带蕾丝的女仆装妥妥的是奢侈品好吗!就算哪个能工巧匠真的搞出了几件,那也是得让贵族太太们先拿去引领潮流的好吧?更可况彼时的女仆本身就是主人财富充裕,身份显赫的绝佳体现了,根本也不需要额外的统一的标准制服来替主人装点门面。
不过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展开中的雾都伦敦,崛起的中产阶级很快就累积了不少财富资本,渐渐地也也有了雇佣便宜的、不用额外交税的女仆协助管理家务,招待客人,或者装点门面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更鲜艳,更时尚,品控更好,居然还更便宜的成品服饰成为了市场新宠,造福万民的同时也带来了些比较尴尬的事情:打眼一看,有时候女仆的穿着比身着便服的女主人还要光鲜亮丽,足以让那些完全不懂时尚的钢铁直男心生疑惑,闹些笑话,发生些让女主人更深恶痛绝的风流轶事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最开始出现的经典女仆装实际上是一种羞辱性的服从性提示,它仿照了仆役训练学校或是当时护士制服的款式,为的是提醒女仆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帮直男把它们和女主人分辨出来,而不是为了协助她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也由此诞生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着装制度,为的是将女管家、客厅女仆和贴身女仆这样更高级的存在和普通女仆区别开来。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
这下妙手不如举手了
这其实是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更准确点来说,是一部相当少见的特摄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