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ong
这几年关于云游戏的新闻和技术不可谓不多,只看近期就有微软 Xbox 宣布成立新的云游戏组织,旨在开发云端原生游戏;育碧公布新的云计算技术 Scalar ,目标是不被当前的硬件限制驱动未来十年的游戏开发。随着 PC 硬件的缺货和涨价,利用便利的云端技术在线游戏似乎俨然已经成为另一种玩游戏的途径,但奇怪的是在国内玩家群体中云游戏似乎并没有翻起什么声浪。
虽然云游戏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便携性,但究其根本国内各个平台的价格和延迟两项因素无不拉低了其性价比。如果想要外出玩游戏,不少玩家宁愿选择开着加速器使用外服的索尼 PlayStation Now、微软 Xbox 云游戏等途径,甚至直接带一台任天堂 Switch 也显得香得多。风口浪尖上的云游戏服务究竟是不是“未来”,或者它又是否适合国内玩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
>>>云游戏并非新生事物,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电视点播?
云游戏乍听之下玄妙深奥,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在线玩游戏的方式。它在远程服务器上运行游戏,并将其直接传输到用户的设备上,更多采用订阅制的收费模式,即缴纳会员费后即可享受游戏库内的诸多作品。或者某种程度上更通俗地说,云游戏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用电话座机给电视台拨号点播游戏,然后用数字键远程操作游玩。
(说起来小时候《灌篮高手》全集我就是蹭土豪点播看的)
云游戏领域初期的知名产品是 G-cluster 平台,在千禧年的 E3 游戏展上,该平台首次亮相并于 2003 年正式投入市场。在 2005 年前后该平台最初的模式是让玩家通过 G-cluster 平台在门户网站上运行 PC 游戏,不论使用何种设备都能享受该服务。
但彼时大部分游戏厂商的作品对 PC 配置要求并不严苛,云游戏对网络环境的需求反而加大了玩游戏的门槛,而网游类作品又大多有自己的独立客户端,所以 G-cluster 在 2010 年前后不得不将其业务重心转向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用户。得益于外国当地电信公司的技术支持,那些年 G-cluster 平台的潜在用户量超过 300 万,并与育碧、科乐美、EA 等知名厂商达成合作。
G-cluster 平台在国外热度发酵后,不少厂家嗅到了云游戏领域的商机,越来越多的项目与产品开始浮出水面。2009 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上,主持开发过苹果 QuickTime 软件的 Steve Perlman 公布了 OnLive 项目,并与 2010 年 6 月推出了服务于该项目的实体家用机。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
这下妙手不如举手了
这其实是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更准确点来说,是一部相当少见的特摄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