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碎碎念工坊”,欢迎各位加个关注,解锁更多隐藏内容~(不定期白嫖抽奖)也可以关注我们的B站频道,说不定你就爱上了呢?戳→https://space.bilibili.com/43995149
PS:本文对于游戏风格以及艺术的见解纯粹出于个人理解,而涉及的一些行业知识也会尽量表述清晰,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以科普的眼光去阅读本篇文章。如若有其他的见解,欢迎各位朋友说出你的想法。
科幻题材固有标签——视觉阻隔
不知道大家在体验科幻题材电影、CG、游戏的时候,它们大部分都会创作一个巨型体积的生物,或者是仪器,或者都有。反正就是很大!很有科技感!很有冲击力那种。
这就是创作科幻题材蓝图的核心要素之一"视觉阻隔"。
而我为何要说《地平线》是教科书呢,就是他几乎把"视觉阻隔"当做了游戏的整体要素,压过了其他的重要元素。如果处理得当,当然有相当不错的效果,玩家在体验的时候,无论是震撼感,还是沉浸感都会上升一个层面。但如果处理不好随之而来的空洞感、乏味感也是同理。
而他没有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创作团队引用了"生物机械"的概念,但在讲这个之前,咱们先说一下何为"视觉阻隔",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图。
虽然是因为"前后关系"的原因,导致了画面中心的建筑物比较大的错觉,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在构图上,中心的建筑成功的把整体的画面给"一分为二"。而由于它本身巨大的体积,又对周遭的建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就显得前后关系薄弱,体积感和压迫感就随之而来,它背后的也许会有其他建筑,但是这个建筑本身不是透明的,视觉层面上被"巨型"的那一方阻隔了。大家觉得这个建筑是一个整体,还是分割开来的两个建筑呢?
再说明白一点,就是运用到游戏里,一般会采用巨大的身形,阻隔住玩家的视觉,形成一种压迫效应,反正在我接触的各类科幻题材作品里,都会适当的运用一下。
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没有"压迫感"啊,这就是我为啥说《地平线》是教科书级别的了。试想一下,把上图的建筑物换成一个长颈兽会怎样?
所以,依次排列的巨型建筑、生物 构图会产生强烈的震撼,游戏毕竟不是静止的,它是会动的,所以理论上来说,在构图上它会更复杂一些,我看了一些开发日志,发现在游戏中竟然每一个长颈兽的行动路线以及交互模式,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编程,就是单纯的为了保证"视觉阻隔"的效果。要知道在沙盒游戏中做到这些,是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破坏"效果的创新——生物机械
其实相对来说,生物机械的概念在很多题材上都有,可和恐龙合二为一的概念,这还是寥寥几次看到,第一次就是《变形金刚》的机械恐龙了,可能是我接触他们两方都比较晚的原因。着实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把上文提到的"视觉阻隔"问题当做整体要素的时候,也许开发组就会考虑用什么去"阻隔"。
游戏害人?人害游戏?
两款国产新游——《黑暗世界:因与果》和《苏丹的游戏》都在刚上线的时候引发了两极分化的热议。根据这个现象,似乎国内玩家对于国产游戏的反馈与期待可以让我们窥见其冰山一角。
春节过后,一场备受瞩目的“英雄对决”悄然拉开帷幕。一边是历经757天停服、承载无数玩家青春记忆的《守望先锋》国服2月19日高调回归,另一边则是网易漫威IP新秀《漫威争锋》以S1下半赛季2月21日强势更新正面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