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应该都和我一样,从一句“扶不起的刘阿斗”开始到“此间乐,不思蜀”为止,简单定性了刘禅的一生,但刘禅本不是如此,尤其是在历史越聊越透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刘禅其实是个好皇帝。
这并非是无稽之谈。
《三国志》中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的意思为: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然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绝非愚钝之人。
新三国中,刘禅为诸葛亮送行热泪盈眶
即便抛开这段评价不谈,我们来看看刘禅实际做的:在刘备去世后,刘禅坚定支持诸葛亮劳民伤财的北伐大策——中国历史向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能重用先帝留下的能臣,刘禅在中国历史中几百位皇帝中也算是做的最好的那批。
而且连年的北伐,早在诸葛亮时期就已经显露了弊端——民困军乏,国力损耗,加上比不过曹魏所在的中原地带,蜀汉人才匮乏,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最终才会出现邓艾本来是“奇袭敌后”的策略,最后却出现逼的刘禅直接投了降的场面。
但在投降之前呢,蜀国可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在长达42年的皇帝生涯中(在三国中名列第一,历史中也名列前茅),蜀国在刘禅出色的政务能力和领导能力下,领内百姓生活一直稳定,尤其是诸葛亮在世时,甚至可以称得上“政通人和”。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同期的曹魏和孙武,领内都矛盾重重,权臣横行,君主成为傀儡,大臣之间相互杀戮,堂上堂下血溅三尺。魏国有高平陵政变,吴国也有诸葛恪擅权,但蜀国虽有偶有政治斗争,但哪怕在诸葛亮死后总体看来依旧稳定,这当然是刘禅的功劳。
所以在“北伐”的故事里,刘禅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不是只有前线作战的将领才是出力的一部分,后方大力支持的他也参与了其中,所以“换个皇帝”,并不会对姜维的北伐有多大的贡献,甚至大概率来了个不如阿斗的皇帝,可能都坚持不到邓艾来奇袭的那天,蜀国就自己分崩离析了。
这从姜维在北伐后期屯田沓中就能看出来,在他意识到随着刘禅对朝廷掌控力的衰弱(宦官乱政),蜀国的政局濒临崩塌,他的性命与北伐大计也危在旦夕时,这位老将接受了隙正的建议,屯田于沓中,一来远离朝廷手握重兵,不怕小人诡计,二来生产粮食守住了汉中,蜀国再怎么样都还有一口气。
汉中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重镇”
不过北伐失败的原因,除了皇帝、局势、人才等等其他因素外,姜维自身的缺点也占了一部分,正所谓“人无完人”。
就拿洮西大捷之后说起,这时的姜维完全可以“见好就收”,但姜维的用兵风格和诸葛亮截然不同,他更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尽管张翼数次劝说,但他依旧认为张翼的劝说是“为蛇画足”,坚持追杀王经,包围狄道城。
于是姜维在这里遇上了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为他的“贪功冒进”付出了代价——洮西大捷可是诸葛亮、陆逊北伐都没能取得的巨大战果,姜维在此之后有多种办法稳固并扩大优势,却因一时的贪功冒进而使战果未能扩大,草草收场,错失了“克复中原”的良机。
不管是自身原因也好,外界原因也罢,看起来都不是对蜀国致命的一击,但这条路似乎怎么样走都通往必然的失败,这让姜维有一股悲剧英雄的气息,令人感慨。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