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算你知道了一艘火箭需要那几个部位组成,并且成功地组装了出来,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你去解决,别忘了我们最终的目标是登上月球:如何保持飞船的第一宇宙速度(稳定围绕坎星飞行);怎样进入月球轨道;怎样规划月球轨道;怎样着陆?
图来自B站
另外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在太空实验室中,旗帜的方向是北边,而发射火箭则需要向同星球自转方向一致的方向发射,这样能够节约燃料。坎巴拉和地球一样,因此在发射之处就要确定火箭朝向东。同时在大气层上升的过程中,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因为和空气摩擦过于剧烈而浪费燃料。
上诉所有的基础问题,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理和航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计算。普通玩家如果不仔细钻研攻略根本不可能成功登月。
图来自贴吧
当然,登月所带来的成就感还是无与伦比的,即使是看直播,瞅着新人主播前前后后忙活几个小时,最后成功将只有原本飞船十分之一大小的驾驶舱送上月球。这样的云登陆已经能让我们一群看客兴奋不已。毕竟在这期间一招出错,满盘皆属。
不过就算你根据攻略,依葫芦画瓢成功登月,这也仅仅只能算得上开始。毕竟这只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不自己去动手计算,就意味着你只是一个菜鸡。各种各样的配件组合以及环境都还等着你去研究分析,游戏几乎有着无穷无尽的深度。
这虽然劝退了一大批玩家继续深入了解这款游戏,但也吸引了一些特殊玩家,比如在NASA担任火星车研发的工程师Timothy就对《坎巴拉太空计划》中的拟真度赞不绝口。
小绿人甚至被当作素材上过电视
而正是由于这种超乎单个玩家能力的游戏深度,游戏的社区也因此一片欣欣向荣。从游戏上架到今天,攻略在社区已经成为了小儿科一般的存在。核心玩家更多的是往游戏上加东西,以求更加贴近现实。
比如能够在Github下载的,USI和MKS这样KSP中著名的模组,能够带来极为丰富的游戏体验。
就拿MKS来说,这个MOD引入了一系列用于居住、资源开发、建设的轨道/地表部件,以及一个复杂的行星殖民系统。玩家能够在其中完全自主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基地,并且发展一系列相关的建设系统,这些系统在功能上相互依赖。
比如,玩家想要获得食物,就要建立一个农业模块,而农业模块需要用钻机获得尘土(Dirt),很多转化器需要组装工厂产生的机械零件(Machinery)才能运转。
这种模组大大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和可玩性。诸如MSK这样的模组也成为了不少核心玩家的心头好。
就这样,人们一边抱怨着这游戏怎么还不出2,一边无可奈何地给游戏整出来越来越多的黑科技。不知不觉,《KSP》已经成为了太空飞行模拟爱好者聚集的天堂,一般玩家进入坎巴拉的社区,很难看得懂这些人在讨论什么。
如今这一社区规模其实早已经超越了《KSP》的体量,一些模组甚至是《KSP2》也难以超越。但就和《骑砍》一样,再多的mod和模组,在玩家严重也比不上正统续作。
而你现在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游戏只是出了个EA版本,也能引得一票玩家集体高潮了。
不过,这样却让我心里的馋虫更蠢蠢欲动了。这2022年怎么还没结束啊!
K'不仅长得帅,插兜走路的姿势又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所以在最近被不少网友模仿翻拍整活,并且搭配上文案标题“神的步伐”拍成了视频。
也是在游戏里相上亲了。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