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正式版本,但考虑到游戏丰富的社区内容和前作粗糙过时的画面,这份“半成品”还是显得弥足珍贵。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作品,能够代替《KSP》这款游戏,它实在是太特殊了。特殊的不仅是他的游戏本身,同样还有经过十余年沉淀的,关于“太空”的这样一个群体。
首先,我不得不说,当你初见《KSP》时,你绝对会认为这玩意是个整活游戏。因为你很难整出来一个正儿八经的玩意在天上飞上十几秒中。飞船或者火箭一般都以解体或者一头栽向地面/大楼作为结束,碎片连带着坐在里面带着傻呵呵表情的宇航员飞上几千米远。
而我只能看着我几十分钟的心血在几秒之间化为乌有。
任何一个接触这款游戏的玩家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多次试飞失败之后,重新调整飞船的结构以及布局,保证飞船的重心以及操控性能,确保飞船在空中不会解体以及不受控制。直到在天上待够一分钟,华丽地坠毁才算是到达另一个阶段。这就像《围攻》,一开始考虑的不是如何击垮敌人,而是确保自己不会散架。
接下来要考虑的,才是分级火箭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个发动机所要携带的燃料量、功能组件的安插排布······
毕竟这游戏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月球。
不过,时至今日,我只是进行过一次次的华丽坠毁,从未成功登月。在“不到月球非好汉”的坎巴拉,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能涉及到“性别歧视”我是没想到的
有玩过《KSP》的绝大多数玩家也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游戏过于硬核,导致不少玩家玩的并不是《坎巴拉太空计划》,而是“坎巴拉导弹计划”。游戏中那些被视作吉祥物一般的宇航员在最后总是被炸得七零八落,或者从万米高空自由落体。
作为一款由玩家自行拼装组件,构筑飞船的模拟器,《KSP》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硬核。进入游戏,往往就是一大堆连名字和功能都看不懂的部件摆在旁边供玩家选择。
这些部件有控制核心、控制系统、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燃料、引擎、连接部位、一级二级火箭······东西太多在这里也就不一一举例,而这些东西,对于登上月球来说,缺一不可。
控制核心使得飞船可以被玩家控制;控制系统能够帮助火箭保持稳定而不是在一个轴上旋转;没有燃料将无法飞行;通讯系统能够保障航天器和母星传输数据;连接部位使得不同部位的分离以及对接成为可能;整流罩这样的部位能够使得火箭整体的形态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所以能整出万吨火箭这种活真的很大佬
K'不仅长得帅,插兜走路的姿势又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所以在最近被不少网友模仿翻拍整活,并且搭配上文案标题“神的步伐”拍成了视频。
也是在游戏里相上亲了。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