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Furry的原因
谈了那么多弊端,所以Furry的魅力何在呢?俗话说千人千面,个例显然无法框定群体,但笔者想尝试用比较一种常见情况解释Furry受众的心理。
(米老鼠)
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触到拟人化动物形象,是迪士尼或者华纳系的作品:唐老鸭、米老鼠、兔八哥、米高梅等等说是童年回忆一点不为过。这些作品中的儿童寓言,在表述真善美的同时,将角色特征也烙印在我们心中。或许从那时起,可爱动物形象就有了美好事物的代指作用。
(兔八哥和他的朋友们)
经典案例是《疯狂动物城》的制片人约翰·拉赛特从小看《柳林风声》长大,所以他非常想拍一部会说话的动物电影,而导演拜恩·霍华德发现迪士尼任何一部动画都能运用于现代社会,折射社会的种种问题,从而将本作基调设定得老少咸宜,核心观点充满儿童寓言特征。
(《柳林风声》插图)
当然,大部分爱好者并没有机会参与公众作品创作,那颗童年埋下的种子就结成了“个人兽设”(自己的兽人形象和角色设定)。基于对喜爱动物的形象进行延展想象,用原创设计表达自身情感。
笔者并不想歌功颂德,实际上furry圈子也确实存在部分负面作品。但据外媒调查,大部分Furry爱好者都希望个人兽设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善良的品质,可以说那是现实中自身要求的升华。他们渴望成为更优秀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成功,所以在Furry中投射理想中的自己。
上述特点导致Furry群体拥有更高包容性,受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偏高。大家往往是为了忘掉现实中的尔虞我诈,所以来到这个圈子里分享个人兽设和相关作品,结交单纯的朋友。当生活中苦难痛击着你,这片“小动物乐园”无疑是一方净土。我想这应该就是Furry的魅力所在吧。
总结
总得来说,Furry不过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与科幻、克苏鲁神话、ACG没有本质区别,谈之色变实则没有必要。但介于圈子的特殊性,Furry没有类似洛夫克拉夫特式的人物,对克苏鲁神话进行正统定义,所以“Furry都包括些什么?”很难找到标准答案。
(《疯狂动物城》朱迪和尼克)
当我们刷起“小心Furry控”,玩梗之余也应该明白,Furry圈子的问题诚然存在,受众应该学会趋利避害,挑选适合自己的内容,并做到不盲目传播。但喜欢“拟人化动物”形象,把对拟人化动物的喜爱转化为一种情怀和寄托并不是值得歧视和抨击的事情。
(《瑞奇与叮当:时空跳转》蕾薇特)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游戏机禁令期间,主流社会对玩家的偏见,对游戏的歧视,以及“电子海洛因”等污名化现象,如今仍未完全消散。如果本文能够帮助不了解Furry 的玩家客观看待这一亚文化,那就太好太好了。
K'不仅长得帅,插兜走路的姿势又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所以在最近被不少网友模仿翻拍整活,并且搭配上文案标题“神的步伐”拍成了视频。
也是在游戏里相上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