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英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突破方式。虽然“反英雄”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如《伊利亚特》的阿喀琉斯、《三国演义》的曹操,但这种与“英雄”明显相对立的角色形象概念,却是随着现代文创作品突飞猛进地发展才迎来彻底爆发:
从漫威漫画系列中出现的首个“变种人”纳摩·麦肯齐,到电影《荒野大镖客》中的“无名侠”乔,到《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千年隼号船长”汉·索罗,再到电子游戏《合金装备》的“传奇士兵”BIG BOSS,以及《Fate/Zero》里登场的“魔术师杀手”卫宫切嗣……他们都是将“反英雄”为核心而创作出来的角色。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这些角色确实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基于“反套路”而展开的新类型内容创作,往往都会因为频繁使用和市场大量跟风,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套路”。
换而言之,在商业文创市场中,创作者想要“自我表达”的渴望,很有可能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市场更看重的,归根结底还是创作者讲故事的能力。
HBO出品的电视剧《权利的游戏》,就是因为空有内容创新,但因后续创作能力不足而惨遭翻车的代表案例。
得益于乔治·R·R·马丁创作的《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谁像主角谁就要死”、“谁人气高谁就要被捅”的故事设定,让《权利的游戏》一度引发了相当多的话题,并成为该电视剧系列最大的卖点。可好景不长,由于后来电视剧的故事进度已经超越原版小说内容,《权利的游戏》不得不从第六季开始融入部分原创情节。而电视剧版编剧对原版小说创作手法的拙劣模仿,直接导致该电视剧的口碑一路走低,并在2019年第八季的上映时,迎来堪称“史诗级失望”的大结局,给无数粉丝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有趣的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作者谏山创,恰好就是《权利的游戏》系列作品的粉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提到,他在创作时特别喜欢《权利的游戏》所采用的“归纳法”:即在故事前期埋入各种伏笔,把各种要素展现给读者,然后在通过故事的后续推进,通过伏笔的回收,把所有要素串连在一起。
事实证明,漫画个人讲故事能力的限制,或许就是《进击的巨人》整个漫画故事的最大短板。谏山创在故事前期预埋的种种要素和线索,在迎来“真相大白”结局的那一霎那,与粉丝们对于“神作”的期待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其口碑自然一落千丈。
至于这位漫画创作者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并没有人在意。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自我表达”与“迎合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创新和自由表达这份看似美好愿望,显然还需要更多趋炎附势的痛苦创作过程,作为能力提升的代价。
在《进击的巨人》漫画的口碑随着大结局的到来崩塌后,不知谏山创和讲谈社是否后悔过,没有用更稳妥、更圆满的方式给调查兵团的故事上句号。而对于那些已经被伤透心的粉丝来说,如果还有重来的机会,他们又会期望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CGx”(acgxclub)
一夜之间,年轻人集体换上了“业主群闹事头像”。
老实说,袈裟还是得争取的
游侠网有幸采访到了11 bit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首席设计师 Jakub Stokalski先生和11 bit 工作室联合项目主管兼艺术总监Łukasz Juszczyk先生,在采访中他们为玩家们揭露了关于游戏设计的大量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