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甚至在像《古剑奇谭3》这样的带些烟火气的仙侠游戏中,也会见到叫化鸡,十分亲切。
《古剑奇谭3》中的叫化鸡
除了直接引用,游戏也会取原型稍加改动进行创新。《江湖余生》中有道“泰安鱼”,它的原型实际名为“太安鱼”。太安鱼俗称“坨坨鱼”,源于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是重庆江湖菜中的一道名菜。取鲢鱼切块,加芡汁后入锅油炸,取辣椒、八角等多种调味品调汁后加水煨汤,再加入鱼块将鱼炖熟。
游戏内便参考了其制作方法,需要取瓦块鱼、十三香和炸酥的肉沫三样材料制作。其中瓦块鱼又是一道鄂菜,主要由煎炸所得,和太安鱼的前期处理方法相近,因此材料的设定也可以说十分考究。
《江湖余生》瓦块鱼制作
关于太安鱼的来历,也有颇为有趣的说法。相传乾隆某次南巡,尝得一道色鲜味美的鳊鱼,龙颜大悦。之后太安所产鳊鱼为乾隆帝进贡,故又称太安鳊鱼为贡鱼。聪明的太安人以鳊鱼为优势,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烹调技法,烹制出“太安鳊鱼”,此为太安鱼的前身。再后来,后人另辟蹊径,以鲢鱼为主料不断改良,使之成为如今闻名于世的太安鱼。
也许因为制作者本身就颇爱美食,除了太安鱼,《江湖余生》其他的菜品也都设计得十分用心。小到家常豆腐,大到自贡酥肉,每样食物都给了些描述,或是做法,或是评价,或是色香味。若是曾经尝过,见了更会倍感亲切。如虾茸饼,“外酥松脆香、里鲜嫩软绵”,短短几个字,好似已将它摆到面前,叫人望文生津。
作者并不满足于直接“上酒楼”,也爱“下厨房”,于食材原料的取材和描述便可见得。生肉生面可做菜,但若是直接食用,饱腹是可饱腹,但也得闹肚子,在游戏里便倒扣了生命值。种种设定,可以说是少见的细致。多种食材,随心搭配制作,至于能研究出什么,大概就要看自己对美食的悟性了。
除开这些,即便是剧情中,作者也得提上两嘴吃食。晋江文学作者笔下的《江湖余生》,“江湖味”与“江湖意”被密不可分地联系起来。三十万字的故事读完,你道出那些叫你念念不忘的佳肴时,尝到的不止菜的滋味,也是江湖的滋味。点个碧螺虾仁、雪花蟹斗,再配上壶美酒。身边是过命的挚友,台上是抚琴的佳人,风花雪月,酒未喝,人已醉,字里行间都透着江湖的浪漫。
这些“江湖菜”,不论是可望不可及的传奇菜品,还是触手可及的家常小菜,都是触动我们武侠情怀的一把钥匙。甚至于一碗馄饨、一盘牛肉,便可成为联系想象与现实的纽带,仿佛透过它们,尝到江湖的浪漫和侠客的意气,叫人心驰神往。我想,这便是美食带给武侠的独特魅力。
本文转载来源于:独游网
“一粒金丹一因果,我命由天不由我”
观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他们渴望看到的不是华丽的空洞外壳,而是真正有灵魂、有深度的作品。只有尊重原著、尊重观众,以匠心打造作品,才能在影视改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否则,无论说得多么好听,最终都只是徒劳。
原来这才是AI存在的真正意义(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