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为IP起源的《星球大战:新希望》中,人们可以看到诸多黑泽明经典武士电影《战国英豪》的影子。对应的角色形象、类似的矛盾冲突,甚至剧情的走向都颇为一致。可以说除了“原力”这种原创的超能力外挂以及背景从战国时代换到了未来(吐槽一句:星战里的光剑,感觉完全就是发光的木棍啊。)之外,《星球大战:新希望》几乎就是《战国英豪》的“美利坚本地化”版本。
在《星球大战:新希望》中,可以看到许多黑泽明经典作品《战国英豪》的影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山寨之作,难成大器。”但《新希望》却用自己的成绩告诉我们:“本地化”做得好,“借鉴”得当,一样可以成为“新希望”。
首映票房155.4万美元。
上映三周,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的股价翻了一倍。1977年前,公司最高年盈利3700万美元,而1977年,盈利就来到了7900万美金。
全美票房460,998,007美元,海外票房337,000,000美元,总票房775,398,007 美元。经过通胀调整之后,迄今为止依然是票房最高的科幻电影。
获得1977年第50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乐6项大奖,并被授予音响效果制作特别成就奖。
一鸣惊人,名利双收。可以说,从系列的处女作开始,《星球大战》就已经显露出了“国民IP”的潜质。
《星球大战:新希望》获得巨大成功,星战国民IP的潜质初露峥嵘
有如此巨大的成功作为推手,系列的第二作——《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应运而生。在《新希望》上映近三年之后,《帝国反击战》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对因首作“抄袭”产生的种种质疑和争议打响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恰如其名,《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如果说《新希望》还是一个要靠模仿和借鉴来牙牙学语的孩童,那么《帝国反击战》就已经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了。相比于第一部中时代背景下略显单薄而缺乏个性与深度的脸谱化角色形象,在第二部作品中,不同角色间的爱恨情仇在片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无论是主角卢克的成长与成熟,还是汉·索洛与莉亚公主间的罗曼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片中直到临近片尾处的经典对决时才被揭露的重大秘密——头号反派达斯·维达竟然是主角卢克的父亲,更是将影片的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推向了顶点。而这一出彩的剧情安排和角色设计,也为系列第三部中,达斯·维达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反派角色铺平了道路。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反派角色之一——达斯·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