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和到平成到令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化的视角越来越微观,越来越私人。
昭和版电影里,摄像机大多数时候跟的是政府高官和科学家的宏观视角,从国家层面上应对这个空前的危机。
平成版电影里,虽然也展现了政府层面的应对,但是镜头更多地给向了男主角小野寺的个人感情线。
国难之际,他本来想带着女友一起买机票出国,身为消防员的女友却决定履行自己的职责,直到最后一刻。
最后,小野寺也为了执行田所博士提出的计划,牺牲在海底,成功阻止了日本沉没。
到了令和版动画中,政府几乎全程神隐,镜头一直跟着身为主角的一家人。
这样的变化与日本国内思潮的变化暗合,却也让《日本沉没》逐渐失去了原作小说最大的魅力。
原作小说最大的看点,正是一个现代国家,在面对“国土沉没”这等危机时的对策。
这个命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才具备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个人视角的叙事,在灾难片这一题材已经被玩烂了,看看《2012》不香吗?
至于为什么这三个影视化作品反响都不好,这个锅得扣回原作小说,因为对自己提出的这个宏大命题,小松右京自己也没能给出一个好答案。
他自己写的《日本沉没2》,讲述移居海外的日本人的故事,基本就是一个套皮的以色列复国记。
虽然我前面把令和版动画喷得那么惨,但我这里要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令和版的答案是最让我满意的。
昭和版回避了这一问题,片尾给出的几个新闻片段暗示了最终走向与《日本沉没2》一致。
平成版逆天改命,直接阻止了日本沉没。
而令和版给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回答——国际化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