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采访腾讯某个强调年轻气质的平台时,我问了台上几位总监和GM(总经理)一个有点儿冒犯的问题:「你们怎么保证自己足够了解年轻用户呢?」
我以为这个问题会被空话套话糊弄过去,这也是大多数群访问题的归宿,但几个人认真地解释了起来。A说,他们拿过公司内部游戏大赛的冠军;B说,自己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最后A还补了一句:「你看B的穿着是不是和大学生差不多?」
我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B穿着一双白色的高帮篮球鞋,鞋带是非主流的那种荧光橙,鞋上还挂着一个吊牌。我当然尊重他的穿衣风格,但从他们认真的神态里,我确实感受到了那种证明自己依旧年轻的渴望。
而在前两天,我一边看着《后浪》演讲者何冰对年轻人的赞美,一边再次想起了他们的影子。
何冰
我渐渐意识到,在游戏圈乃至互联网圈,对「后浪」也就是年轻人的崇拜已经深入到方方面面,我把它总结为「后浪三问」:
第一问:你的团队够年轻吗?字节跳动在推出「多闪」时,我在网上看到了好几篇文章称赞它94年的产品经理,还强调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的产品负责人、抖音市场的负责人也都是90后;之前网易一款游戏在更新大版本之后,网上也出现了好几篇以「90后新任主策」为关键词的新闻。
第二问:你是不是在为年轻人做游戏?如果一家头部游戏公司不做二次元,不做开放世界,不强调年轻人的概念,那它似乎就少了一点儿想象力。毕竟现在机构在做多一家公司前,往往会先把它称为「Z世代游戏公司」。
第三问:你到底有多懂年轻人?一位产品总流水几十亿的制作人曾告诉葡萄君,他强迫自己看cosplay,逛贴吧,连开车都在听古风音乐。还有不少老板说,自己每天都会刷一遍TapTap和B站,看看有没有自己不太了解的新鲜玩意儿。
我能理解「后浪三问」的逻辑,也认可行业对年轻人的崇拜。这一代人对游戏的接受程度远远高出上一代人,如果能满足他们的喜好,那游戏公司就获得了一张在未来3-5年,甚至10年都不过期的船票,这是合情合理的商业考量。
但有时我也担心,这种对年轻人的重视会不会变成无底线的谄媚和讨好。比如之前某游戏平台的微博曾管玩家们叫爸爸、爷爷。这种表达方式确实很年轻,但姿态实在太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