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游戏在当时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avtar和网络中的虚拟形象划上等号了,所以这个系统就被他们称作Avatar系统啦。 无独有偶,电影《阿凡达》的英文名就是Avatar。
而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欧美的科幻小说《Snow Crash》里,作者也曾用avatar来代指网络世界中虚拟的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Avatar的概念在90年代中后期传到了韩国。
二、QQ秀
在Avatar文化的影响下,韩国的聊天社区网站开始提供了人物虚拟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有Sayclub。
2002年,Avatar模式远渡黄海,传到了神州大陆。而在中国,将Avatar模式发扬光大的则是QQ秀。QQ秀的虚拟形象可以说是把身上的装饰运用到了极致。除了有常规的捏脸和服饰设计外,还有眼镜、项链、耳环、胸针、披风、包包等特别能展现人物个性细节的装饰。
在网络上,每个人的特征犹如镜中水月,模糊不清、摇摆不定,QQ秀的出现使得个人的形象更清晰、更容易被记住、被认可。于是,这个产品一上线就风靡中国大陆。吴晓波曾在《腾讯传》中写道:QQ秀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它上线的前半年,就有超过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QQ秀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对不同形象的渴求和幻想,同时也让中国网游的Avatar概念萌芽。
受它的启迪,在中国随后兴起的RPG网游大潮中,几乎每个网游都会在自家商城摆上几套对游戏数值、对角色养成没有帮助但是养眼好看的时装。彼时的人物装扮还叫“时装”。在社交工具和网游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玩家对“付费买时装打扮自己”的行为司空见惯了。跟那些逼氪的道具,时装还显得有点良心。但在欧美国家情况又有点不同。彼时大多数人还觉得,花钱买虚拟装饰品简直不可思议。最知名的例子是,《上古卷轴4》的“马甲事件”。
三、游戏皮肤
2006年,游戏《上古卷轴4》上线了一个付费DLC(可以理解为资料片)。其中有一套战马铠甲,穿上之后不会有任何属性变化,但售价2.5美元。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
这下妙手不如举手了
这其实是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更准确点来说,是一部相当少见的特摄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