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镜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纽约客》杂志曾发表5000字的特写文章,向人们介绍佩戴谷歌眼镜的新奇体验。这篇文章由所谓的“谷歌眼镜探索者”(Google Glass Explorer)撰写,他们受谷歌邀请体验谷歌眼镜。在文章中,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他在火车上进行的即兴产品演示。一位商人问他:“那是谷歌眼镜吗?”一个大学生不无艳羡地说:“这也太酷了,你真幸运!”
然而,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谷歌宣布:谷歌眼镜将被撤下。这可能是谷歌眼镜有史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谷歌眼镜要消失了,之前大张旗鼓的宣传都成了幻象。可是根据六名曾参与谷歌眼镜项目的现任和前员工自述,这本不应该是故事的结局。但谷歌眼镜面世以来及其一路走来受到的种种热捧,同样也不是其应该有的开端。
想要知道谷歌眼镜哪里出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到几年前的加州山景城,深入到谷歌时髦的办公室中去。当时围绕在五颜六色的公司标志以及随风摇摆的梧桐树中,谷歌的创始人们以及值得信任的谷歌高管们想出100条有关未来的新奇观念,包括室内GPS以及被称为“谷歌大脑”(Google Brain)的计划。但这些想法都需基于新型的可穿戴式设备,它们要么能够连接到人的皮肤上,要么像眼镜一样戴起来。
到2009年年末,谷歌时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找到了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特隆斯是斯坦福大学一位涉足诸多领域的天才,施密特聘请他来实施创始人和高管们的想法。特隆想到了一个很酷的名字,并暂时将实验室命名为Google X,希望之后能想到更好的名字。
早期参与实施Google X项目的员工透露,实验室很快在谷歌总部中的一处隐秘场所安家落户,即查尔斯顿大街1489号一处未命名大楼的二层。Google X的第一个项目很快在这里诞生,即一种虚拟现实的产品,也就是之后为人所熟悉的谷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