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梳理经典老番时,我发现:如果非要挑出一部番来代表日本早期动漫作者喜欢挖坑不填的话,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部番,那就是《十二国记》。
《十二国记》是一部典型的构建了庞大世界观的作品。它首先勾勒出一个宏大复杂的背景世界,然后将各个角色置入其中。人物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个章节环环相扣。这种庞大的结构使得故事极难进行调整,因为稍作改动就可能影响整体脉络。在第39集时,故事恰好完成了对庆国的叙述,本可以在此处适时结束。然而,制作方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继续制作了6集关于雁国的内容,最终导致了故事的突兀终止。
日本动漫产业与中国动画制作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动画往往是先将全部内容制作完毕,然后以每天一集的频率连续播出,通常在一两个月内就能播完一部作品。而日本动漫业界则采用另一种独特的制作和播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影响了创作过程,也深刻地塑造了日本动漫文化。
日本动漫通常采用"季播"制度,即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推出新的动漫作品,业内称之为"新番"。每个季度大约持续12到13周,一部动漫通常每周播出一集。这种播出方式使得大多数日本动画都控制在13集左右的篇幅,编剧们也会根据这个时间框架来构建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
这种制作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灵活性和市场导向性。制作公司通常会先制作出头两三集内容,然后开始每周播出一集。与此同时,他们会密切关注观众反馈、收视率数据以及广告商的反应。基于这些实时反馈,创作团队可以对后续剧情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边播出边制作"的模式赋予了创作者极大的灵活性,使他们能够根据市场反应来调整剧情走向,有时甚至会改变原定的结局。
即使是较长篇幅的作品也遵循这一制作规律,只是播出时间可能会延长到半年或一年。以《十二国记》为例,该动画于2002年4月开始播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按照常规季度计算,这部作品本应有50到60集左右,然而最终只播出了45集就戛然而止。这种突然终止很可能是由于原作者与动画制作公司之间出现了某些合作问题。
作为当时的大学生,在39集结束时,我还沉浸在对其他未被讲述的国家故事的期待中。后来,续作《东之海神西之沧海》的出现让我欣喜若狂,然而这部作品又一次突然中断。这次的终止似乎表明制作公司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 是要严格遵循原著的创作意图,还是要向市场需求妥协。原作剧本与动画化过程在这一关键点上产生了分歧。
《十二国记》的原著作者小野不由美作为一位知名小说家,她的创作生涯并未因动画的突然终止而受到实质性影响。事实上,她继续专注于小说版本的创作和发行,这不仅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也为她带来了持续的版权收入。同样,动画制作公司虽然中断了这部作品的制作,但由于前期播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和经济回报,因此也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原著作者和制作公司都各自安好,却让这部作品在动画形式上陷入了长期的搁置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形成了动漫界的一个独特案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看似遗憾的结局反而成就了《十二国记》的传奇地位。正是因为它在内容发挥到最精彩、世界观构建最完善的时刻戛然而止,反而赋予了这部作品永恒的魅力和无尽的想象空间。观众们因为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而不断进行着各种猜测和讨论,使得这部十几年前的作品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本我以为在小红书笑嘻嘻冲浪的歪果仁已经够超前了,没想到韩国人比他们还早一步。
活人怎么可以被超度呢?这是不知所谓!——不是啊,活人也需要破地狱的,活人也有很多地狱。
游科,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