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抱怨大数据侵犯了我们的隐私,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大数据比我妈还要了解我。
我在某宝买了一块固态硬盘,第二天首页、推送全是硬盘;我在新闻 app 搜了小米最新款手机,B站知乎首页就都是评测;就连刷抖音的时候多看了两眼小姐姐,app 就认为我对相关内容感兴趣了,接下来就会推荐更多...
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对算法掌控推荐内容这件事,早已见怪不怪了。
甚至就连大数据扫黄的段子,都传的有模有样的。
事实上,大数据的功效,如今处处可见。不过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是它其中一种比较损的应用方式:
杀熟。
大数据杀熟,在各大平台特别是旅游出行平台上格外常见。指的是平台利用其掌握的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和分类,搞差异化定价。
简单来说,就是“越熟越坑”,那些经常光顾的老顾客,反而成了价格的“冤大头”。而那些忠心耿耿、从不挑剔的老实人,往往被标上“高价”的标签。
所以不少网友就开发出了驯化大数据的方法:
把自己打造成不那么忠实的客,或是事比较多,钱又比较少的人。
具体做法就是去散布一些挑事的评论,比如在外卖平台上评论“外卖太贵了就不吃了”“明天准备去街上要点饭吃”...
最初,这种现象表现为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的“骂机票专用帖”。
毕竟旅游出行平台早就成了“熟客杀手”的重灾区,尤其是机票价格,简直就是“看一眼就涨价”的活生生例子。
不少网民对这种变幻莫测的定价机制早已怨声载道,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地想出了一种“数据反击”策略:在各大平台上哭穷,痛陈机票价格飙升的不公。
在小红书等社交网络上,他们开始给自己的手机“洗脑”,试图用反向心理战术来驯服那些算法。
而且为了在大数据的海洋中塑造一个立体的形象,他们施展了一套机智的“三板斧”策略:先是在社交平台上大倒苦水,接着是对价格不公的激烈抨击,最后是威胁卸载应用,总之用一切手段让大数据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活生生的穷鬼。
玩家和粉丝买账才是硬道理。
君の伪中国語本当上手
大伙真是不管多少岁都有一颗叛逆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