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赶尸这个习俗是如何开始的呢?
主要还是因为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的。从前的湘西沟壑纵横,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不少当地的土著居民,这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大山,在山川阻隔而又气候适宜的情况下,使得当地成为了各种植物以及野生动物的天堂。
如此一来,当地外出生活的人,要想回来一趟,就比较困难了。古人的寿命比较短,一来一去就会浪费到路上太多时间,因此,不少人从离开家之后,一直到去世都没能回来一趟。但是,山里人又格外安土重迁,对于客死异乡的亲人都要千方百计运回家乡祖坟安葬,让其魂归故里。因此,自古民间就流传着神秘的湘西赶尸的故事。
赶尸,在外人看来是可怕的习俗,而在当地人的观念里很可能完全不同,就像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的那样:
“你看到的鬼,也许是别人最想见到的人”
而根据九月所分享的内容,湘西地区的赶尸传说并非民间所描述的那样神秘,尸体并非能够像活人一样自行移动。
一个较为科学的解释是,赶尸者运用了一些巧妙的“障眼法”。比如,尸体可能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和分割,赶尸者只携带尸体的关键部分,并利用衣物和道具进行伪装,制造出尸体能够“行走”的假象。
他们可能会利用长竹竿等辅助工具,连接尸体的手臂等部位,在夜晚的掩护下移动。由于这项工作并不被看作是正当职业,赶尸者通常选择在夜间行动,身着黑色衣物以避免被发现,而路人只能看到一系列有规律的跳动,误以为是尸体自行行走。
然而,在当代社会,赶尸这一行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最后一批职业赶尸者也已不复存在。
幸运的是,有像九月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他们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通过学习和再现,制作视频作品,让我们得以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
实际上,凭借短视频的趣味性和广泛的传播力,许多像“赶尸”一样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成为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现象。
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往往基于保护传统的目的,采取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然而,在短视频的新兴语境中,年轻用户开始主动分享,民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也开始受到重视。
比如说前些时候被许多网友关注的福建“游神”,这个传统活动原本是为了感谢神灵、消除灾难和祈求好运,不过由于其宗教色彩浓重,曾被误认为是一项迷信活动。
但通过短视频的传播,人们开始对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产生兴趣。福建地区山海相依,渔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而出海捕鱼受天气影响较大,因此祈求风调雨顺成为人们心中的期盼,游神活动便成为了他们朴素愿望的体现。
在抖音等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分享他们对这些非遗民俗文化的喜爱,甚至不远千里前来亲身体验。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学习编排鼓乐;不少年轻人志愿参加南山英歌队,自觉学习传统技艺;还有在外漂泊的华人华侨,被短视频传播的文化信息所吸引回到故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转变不仅让非遗文化得以保存,更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这也让我们期待,在未来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被更多人所了解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