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开始,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带货功能日趋成熟之时,在网络上买卖古玩宝石也成为了可能。
有购买的动力,就会有鉴宝的需求——而在网络鉴宝中名气最大、关注者最多的,自然要数“天天鉴宝”。这一平台不但拥有数位不同领域有真才实学的鉴定专家,还由于其中几位的直播天赋导致的良好节目效果吸粉无数,让无数“宝友”直呼上头——文章开头提到的海东,此前也正是天天鉴宝团队的一员。
这些专家在风趣幽默的同时,确实几乎能一眼看出屏幕那头的宝贝是真是假;而由于网络鉴宝大多数都是赝品,他们也极尽调侃之能事,颇有早期先捧再贬的电视节目的“遗风”。
看鉴宝时间长了,观众很容易被他们口中的各种“黑话”所感染。一般来说,他们不会肯定地说“真假”,而是用“对的”、“老的”来肯定物件确实有些年代,用“开门”来表达不仅是真的还是好东西。
在天天鉴宝大红大紫的时期,直播间流传出不少“出圈”的梗。风靡互联网的“宝友,这可不兴……”的句式就出自子轩老师劝连线者不要佩戴出土陪葬玉器的一次鉴宝;
子轩
而目前依然被广为使用的“我看刑”、“有判头”等谐音梗则出自牛道德老师之口:对于属于可能属于国家文物的藏品,牛老师在估价时一般用刑期代替价格,动不动就小四年、中五年,搞得连线观众后来直接就问“这个能判几年”。
牛道德
虽说大多数的“网络刑期”都是说说而已,只要不拿去非法买卖就不算违法;但时间长了,还真有各类身份不明的人物拿着来路不明的东西上节目,有的很像是盗了个墓来找老师断个代,更离谱的是还有拿着刚出土的东西来炫耀的。
有一次,一位连线者在拿出多件“很开门”的东西后,忍不住拿出一块琉璃砖向海东显摆了起来,并暗示这是从法门寺盗来的。几个月之后,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焦某卫等14人盗窃文物一案被公示,其中就提到了琉璃砖——大伙纷纷评论:这下真判了。
《盗墓笔记》是每一位鉴宝主播都喜欢用的梗
除了真倒斗的土夫子,直播间里还有如假包换的警察叔叔。有一次,牛道德就连线上了一位刚抓了盗墓贼的人民警察,帮助鉴定了几件赃物。
然而超高的热度并没有为天天鉴宝带来长久的生意。尽管它确实试图将网络鉴宝带来的流量用文玩交易平台变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结果并不如意。天天鉴宝售卖的古玩珠宝多次被消费者投诉有质量问题,甚至被自家主播一眼假货,实在是过于离谱。
随着老板王一的跑路,吸粉5000万的天天鉴宝很快人去楼空,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我们并不知道天天鉴宝的资金链为何突然断裂、也不关心资本运作的流程,但是我想古玩这种需要沉淀的东西搭上代表快消的短视频,多少有一点格格不入的感觉。其中变现的过程所产生的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包括其为人诟病的质量问题,可能是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
而它旗下这些鉴宝人,则依然用原来的方式在各大平台网络鉴宝,直到最近因为种种巧合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可能是年轻人的第三次鉴宝了。
为什么人们会沉迷于鉴宝节目?
我想,除了舌灿莲花佳句频出的老师们带来的乐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真正的“宝”确实漂亮。很多古代的老物件即使是隔着画质不算好的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精致——在现代化生产到来之后,与当下同样功能的物品对比,传统工艺的结晶显得尤为耀眼。
老东西越是漂亮,你就会对当下这些工艺的失传越感到惋惜。显然,繁杂的工艺并不匹配于今天大多数人的审美水平——你依然能在海东的直播中看到有连线者(甚至是老观众)在短视频平台买了一眼假的“宝物”,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但无论如何,即使在鉴宝被高度娱乐化的如今,当跨越千年的真品出现在屏幕前的时候,你还是能感受到历史与文明带来的巨大震撼。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块玉一样——它在战国西汉被雕刻出来成为了王侯将相的陪葬品,在晚清民国重见天日,最终落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手中。两千年的时光里它见证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尽管它没法开口,却一直在默默诉说。
看完鉴宝视频,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点开大数据推送给你的各种和古墓有关的历史故事。在各种短视频拼接的答辩中,你多少能找到一些此前从未详细了解过的历史片段。这可能是这股热潮带来的另外一个积极意义,毕竟知识总是不嫌多的。
2023年,一个莫名其妙人气大涨的光头一边喊着帮我卡一下粉丝牌一边说着风凉话;他锃光瓦亮的脑袋晃晕了我的眼睛,朦胧之间,竟把我带回了盛唐。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
这下妙手不如举手了
这其实是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更准确点来说,是一部相当少见的特摄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