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核文化,带你看遍游戏圈的那些事儿。
或许你还不了解 AI 作画,但近来国内外博主分享的那些让人 San 值狂掉作品,你一定不经意间刷到过。看看评论区我们会发现,尽管很多画作过于抽象,对现在的人类来说还为时尚早,但 AI 对于色彩的运用以及作品立意的把控已经优秀到令人咋舌。
或许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经典科幻作品里的担忧已经无限逼近你我的生活。大家不妨想想这个问题,一位对绘画一窍不通的小白,使用 AI 作画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一幅精美作品,那么有多少人类画师会因此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呢?
当然,今天的我们大可以质疑 AI 作画的艺术性与美感,但别忘了时代与科技会持续成为它们的助力,人工智能将会以极快速度进化,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如今已经叱咤围棋界的阿尔法狗……AI 作画最终是否会替代人类?这个问题我没法给出答案,但读完今天的文章,我想你一定会有自己的见解。
AI作画的种子在上世纪就已经萌芽
AI 作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1972 年艺术家 Harold Cohen 编写了一套名为“AARON”的计算机程序,那时它就已经可以使用电脑符号生成图像。
“AARON”在往后的 40 余年里持续更新,尽管它无法独立学习新的风格或意象,所有新功能都必须由 Cohen 手动编码添加,但随着新内容和新资源的增多,后来它几乎可以生产无限的不同图像,甚至还能够制作诸如版画、壁画等物理艺术品。不过由于技术不开源,当 Cohen 于 2016 年去世,“AARON”也停止了进化。
显然“AARON”的出现启发了很多公司,进入千禧年后大量新兴 AI 作画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浮现,比如OpenAI 公司的“DALL-E”、谷歌 Brain 部门的“Imagen”和“Parti”、微软的“NUWA-Infinity”等等。
这些程序的功能大同小异,它们可以生成图画、表情符号,甚至是照片级的真实图像等等内容。不过现阶段基于算法的程序,很多时候还无法理解语言的深意,比如无法辨识拿铁咖啡和拿着铁块两者有何区别,可以说各有各的局限性。
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上映后,迅速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不体面,那就帮他们体面
这届网友牛 俳句都能玩出花 脑洞可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