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时代点歌台的灵魂呢?我想,是载体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点歌者身份的抽离。
“对比”说的是,在这个电视和广播逐渐从年轻人视野消失的时代里,在电视节目上的点歌台中看到《艾尔登法环》相关的整活可能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新奇体验。当一段“不太正经”的点歌词出现在严肃的民生问题之后、天气预报之中,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就像齿轮被校准、重新开始转动一样,你所关心的内容从云端回到了万家灯火之中。
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你看,在学生时期,我们往往倾向于用最新最in的二次元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到了《DV现场》,人们却更青睐经典老歌。我想,只有这些与点歌台、电视机、广播和传统媒体相配的老歌,才能在新的内容和新的目光下生产出新的内涵和新的感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用泛黄的录音带拼凑成了一面古朴的镜子,映照的却是当下的芸芸众生。
而“抽离”形容的,正是当下的人们习惯于用他人的名字、用各种作品里虚构的角色点歌。戴上了皮套和面具,在身份的错位下,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渲染看上去不属于自己的情愫——而这些情愫从根本上却实实在在地来源于点歌人的内心。这种抽离在形式上突破了身份的桎梏,渲染出一种朦胧的醍醐味,令人着迷。
当广播和电视逐渐从年轻人的视野中消失,以它们为载体的点歌台却并没随波逐流,成为时代的眼泪——当《求佛》与《艾尔登法环》在一次点歌中产生了奇妙的火花,我才发现这种形式的表达似乎并未过时。
即使在如今,人们也需要点歌台。很多时候,情感的表达不是一段对话,不是几句牢骚配上两张照片,也不是一个人在城市的角落哼出的曲子。有些时候,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切块、分割,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形象或角色身上,用别人的名字点一首歌,让得到共鸣的人听见。互联网让人与人直接的距离前所未有地近,情感的距离却前所未有地远。将千里之外的朋友联系起来的点歌台在今天也许正在连接着具有共同情感的陌生人——我想,这就是“点歌”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当然,在一些时候,《DV现场》的点歌内容也会回归根本。这个时候,点歌人的主体通常也同时回归了。人们和以往一样,在万众瞩目之下直抒胸臆:比如,在女足夺冠的时候,一位球迷点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为女足健儿加油;SNH48成员王晓佳在《DV现场》前后两次为同事朋友点歌,祝愿她们能够在偶像的道路上越来越好。
在每一个点歌环节结束后,卢俊宇总是念着相同的稿子,说着同样的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之类的台词。在袁老与世长辞的时候,有人点了一首《送别》,为奉献一生的国士送上最后一程——他有些哽咽,挥手的时候眼角泛起了泪光。
随着《DV现场》点歌环节的“出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着不同的目的点歌;在播放列表里,出现的名字也逐渐变得鱼龙混杂。幽默和严谨,传统和现代,娱乐至死与收放自如——当两个时代的产物和理念在一个环节发生碰撞,如何掌握好边界看起来已经成为节目的新课题。看着卢Sir令人安心的光头,我愿意相信,《DV现场》能够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那你呢?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想用谁的名字、为哪位朋友,点一首什么样的歌?
2025年又一离谱事件发生了。
这下妙手不如举手了
这其实是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更准确点来说,是一部相当少见的特摄艾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