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元宇宙概念下的数字人崛起。演唱会、综艺、代言、走秀、脱口秀、短剧、直播.....十八般武艺的虚拟数字人吸引了数以亿计流量关注、企业聚焦、资本追逐。叠加疫情下国人对数字生活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智能手机和消费级VR硬件的应用,数字人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增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超6万家。投资领域更是大手笔频出,2022年开年还不到一个月,虚拟人领域融资数量就已接近百起,融资金额达4.11亿元。
2021年以来各大企业纷纷布局虚拟数字人赛道。华为云首次公开了首位虚拟数字人“云笙”,目前“云笙”作为新员工已经入职了华为云;小红书推出了“潮流数字时代”计划,推广一批虚拟数字人作为博主发布笔记;B站专门为虚拟主播开设了分区;湖南卫视的小漾作为首个虚拟主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OPPO发布了首个虚拟数字人小布;腾讯也推出了3D超写实等五种数智人;国外英伟达甚至还“偷偷”造了个迷你版的黄世勋——虚拟数字人Toy-Me。这些信息都透露着虚拟数字人市场正在持续升温。
●数字人定义
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Crash)中创造了两个概念:元宇宙(Metaverse)和虚拟分身(Avatar)。“虚拟分身”在中国发展至今,拥有了更广泛的称呼:“虚拟数字人”(Metahuman),被视为未来人们进入虚拟“元宇宙”的入口。
目前,比较官方的定义来自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首次发布的《2020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报告。报告提到,虚拟数字人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将依赖显示设备存在,并且拥有人的外貌(长的像人)、人的行为(能说话、能举手、能做鬼脸)以及人的思想(能与人交流)。
●数字人分类
数字人的分类有多种:技术上可以分为智能驱动、真人(中之人)驱动两大类。应用上则包括了身份型(如真人虚拟分身)、服务型(如虚拟员工)、表演型(如虚拟偶像)三大类。
在《2021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将当前国内应用最多、最具人气的虚拟数字人分为虚拟偶像、虚拟主播、虚拟员工三类,并进行分析评估。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未来分类将持续拓展。
1)虚拟偶像
定义:以歌手、演员、模特、网红、游戏高手等“艺人”身份出现,拥有鲜明的个性、才艺设定,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综艺节目等,通过积累流量、人气去获得更多的“工作”的虚拟数字人。运营方式:与真人艺人类似,通过歌曲、硬照、短剧等“作品”进行人设运营。主要代表:洛天依、柳夜熙、翎Ling、梅涩甜等。
2)虚拟主播
定义:虚拟世界的“主持人”,在专业赛道上包括各大媒体的虚拟主持人、虚拟记者;而在视频平台上活跃的虚拟UP主们则由个人或企业运营,数量庞大。运营方式:智能驱动与真人驱动交替出现,专业赛道以新闻播报为主,视频平台以直播带货为主。主要代表:央视网小C、新华社小泽、人民日报果果、湖南卫视小漾等。
3)虚拟员工
定义:由企业推出,作为企业的“数字员工”,对外展示企业的产品、服务、文化。一类多作为“智能客服”出现,另一类则开始以偶像、红人方式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独立“吸粉”。运营方式:企业虚拟品牌官、形象代言人、智能客服等。主要代表:百信银行AIYA、哈尔滨啤酒哈酱、OPPO小布等。
游戏界有自己的锻刀大赛
《牧神镇物语》似乎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孤岛一片地,致富靠双手的游戏,下面笔者就带大家看看这款游戏如何跳出农场模拟类游戏的影响,做出自己的自动化+探索游戏。
在发售当天就收获了Metacritic均分92分的好成绩,甚至一举超越备受好评的《双影奇境》,直接以Dogubomb工作室处女作的身份登顶,《蓝途王子》到底凭什么激起如此大的水花?
游戏害人?人害游戏?
两款国产新游——《黑暗世界:因与果》和《苏丹的游戏》都在刚上线的时候引发了两极分化的热议。根据这个现象,似乎国内玩家对于国产游戏的反馈与期待可以让我们窥见其冰山一角。
春节过后,一场备受瞩目的“英雄对决”悄然拉开帷幕。一边是历经757天停服、承载无数玩家青春记忆的《守望先锋》国服2月19日高调回归,另一边则是网易漫威IP新秀《漫威争锋》以S1下半赛季2月21日强势更新正面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