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美国儿童动画会在每集结束后,紧跟一段类似动画小贴士之类的短片,这与动漫内容在北美市场发展过程中曾受到的舆论导向有着密切关系。
如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动漫内容曾被日本家长视为洪水猛兽,北美动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和主流市场产生过数次交锋。上世纪50年代,部分美国学者曾发表美国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是源于漫画中的暴力情节相关报告,而后美国某些非营利性组织一直在抨击美漫作品中的暴力画面,令美国动画在选材和画面表现方面一直畏手畏脚。
1983年,首个以玩具为动画角色的作品《宇宙巨人希曼》在美国多家电视台播出。这部动画设定的是正邪两方对战的剧情,为了缓解家长们对于“玩具广告”的忧虑,制作方飞美逊不仅在设计动画场面时大大弱化暴力效果,还让片中角色在正片结束后登场,为儿童观众科普教育知识。
在中国80后观众中知名度更高的《非凡的公主希瑞》中,片尾则专门安排了非重要角色露姬的科普时间。这些贴合剧情的小贴士内容丰富多样,但是难免有说教的意味,儿童观众或许不会产生厌烦感,但是能否超越动画剧情本身所传递的教育意义,就很难说了。
1987年,飞美逊公司关闭前制作的最后一部动画《布雷斯塔警长》,每集结尾警长也会再度登场重申该集中的故事价值观,而中国80后小观众对这部动画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鹰的眼睛,狼的耳朵,熊的力量,豹的速度”这句台词。无论这种贴士对儿童观众来说是否真的有效,但是它至少给动画多加了一层“保险”。同年在美国播出的动画《忍者神龟》就没那么走运,不仅备受主流舆论的批评,米开朗琪罗使用的双截棍在多国被视为违禁武器,在其它国家播出时其打斗镜头被大量删减,最终在后期剧情中改成了飞爪。
这种片尾加小贴士做法,还曾延伸到了其他动画公司的作品中。由日本TMS代工的美国动画《神探加杰特》,讲的是加杰特摧毁钢爪博士的各种阴谋,片尾也加入小贴士。不过这部动画里的小贴士似乎就和正片没有太大关系,比如某集剧情发生在海上,而片尾的贴士却是关于划破了手要及时涂药包纱布,看得出编剧们为了设计教育性质的小贴士剧情也是绞尽脑汁。
《成龙历险记》虽然是一部2000年开始播出的动画,但是其主要受众仍旧为儿童。考虑到冒险题材动画的剧本风格,由成龙本人在片尾登场传播正能量,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不过,《成龙历险记》片尾的成龙和小观众们的互动,要比80年代这些美国动画片的片尾小贴士有趣得多了。
首先是成龙回答问题的时机非常灵活随意,有时候成龙是在刚练完功夫后,有的时候成龙站在路边,有时候成龙又在书桌前。小玉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比如“电影里的特技都是你亲自上阵吗?”“你是怎么保持身材的?”“你和鳄鱼合作过吗?”“你会不会看你的动画片?”“你喜欢吃生鱼片吗?”等等,显然其中很多问题都是站在儿童好奇心的角度发问。
其次,成龙的回答也很真实,并且会在回答之余向儿童观众潜移默化地传递正向的习惯和价值观。比如回答是否喜欢网上冲浪,成龙的回答是:“我在网上找我想要知道的事情,而不像很多人那样24小时挂在网上消磨时间。”
在各种影视剧中,作为功夫巨星的成龙以自己真实的一面去展现中国功夫的魅力,是他赢得各个年龄层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虽然属于他的功夫电影时代已逐渐远去,但他仍旧在当今年轻人心目中拥有极重的分量。而今,那些曾经看着《成龙历险记》长大的小观众们,不仅会造出“乌鸦坐飞机”“用魔法打败魔法”“你只管开车,办法由老爹想”等网络梗,当成龙在洗发水广告里“Duang”的时候,在《传奇》类游戏广告里“砍他砍他”的时候,在《新成龙历险记》里面一板一眼地向儿童观众劝诫做事情要专心专注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用鬼畜的方式去理解成龙,在这个擅长挪用、解构、重塑内容的互联网时代,合情合理。
少为人知的FFyasueda的半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只是懂lsp还不够,还得懂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