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聊这个之前,我觉得可能需要先说说一下我自己的玩家身份。
我从内测时代就开始观看OW直播,和当时编辑部的小伙伴们在第一时间进入了《守望先锋》,一起度过了屁股梗和P站搜索飙得比比特币指数还高的时期,也一起迎来了竞技模式的开放。而在小伙伴们陆续离开后,我也一直断断续续玩到了Ash登录的版本。
和很多人一样,当时我对《守望先锋》有许多不满。其中最大的比重来自于它当时令人迷惑不解的更新速度。第一个新英雄安娜在游戏正式发售两个月后才登场,且她几乎是OW爆火的两个月内唯一的实质性内容更新。
回顾起来你大概会感觉,“两个月出一个新英雄好像也并不算慢?”
但对于当时足以在“现象级”前面加上一个“超”字的OW来说,一些零零散散的平衡调整,加上千呼万唤始出来后增加的一个治疗型角色,实在是喂不饱狂热的玩家。更不要说后面新内容的更新进度甚至还更慢了。黑影登场在接近4个月后,奥丽莎则又突破了黑影的“更新速度”。
也就是说,从16年5月到17年3月份之前,10个月的时间里,排除掉节日活动,自创比赛,竞技模式等“不会改变游戏玩法”的更新内容,OW实质上的内容更新是:
万圣节与运动会活动;两个新英雄;绿洲城与艾兴瓦尔德两张新地图。
以身边统计学来说,我在当时所感受到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情绪就是不满。新英雄推出速度过慢,加上新登场的黑影与奥丽莎强度不足,导致了阵容高度固化,每天沉浸在竞技模式的玩家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多的镜像对局,曾经编辑部抢着上车的开黑群,逐渐变成只有我一个人在玩的状态。
这一段时期,也是OW热度开始骤降、玩家大量流失的时间段。
如果你还记得那会儿的论坛阵仗,肯定知道和我一样对此不满的显然不止一个人,而当时绝大部分人的怒火的倾泻对象,就是OW团队唯一一个站到台前的人:Jeff Kaplan。
暴雪的制作人不被骂的大概只有一种:已经跑路的。但Jeff和鬼蟹、弗洛尔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OW的最初创造者,他自始至终都喜欢来到台前和玩家们“面对面”的聊天,而不是仅仅出现在蓝贴里。
也因为出了镜,Jeff很快成为了“唯一指定背锅侠”。游戏平衡性问题,游戏更新进度问题,外挂问题,所有的一切不满矛头都指向了Jeff,再加上Jeff自己在公布更新内容时看起来过于“打太极”的一些言论,当时的论坛骂得可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Emmmm…我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
不过不管当时大家骂得多激进,也不管你今天是认同还是讨厌Jeff,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一把手开发《泰坦》,之后又全权接手《守望先锋》总监的老哥,Jeff对于OW的贡献其实已经隐藏在游戏的方方面面。
包括了让很多人玩上2000小时也不厌倦的源氏和半藏兄弟,包括了那些年大家一起在花村打砸的游戏厅,包括了一次次引爆话题的动画短片,当然也包括了那些让你爱上OW的小细节们。
还记得当时看《双龙》时的感觉吗?
和许多来不及长大就成为了现象级游戏的幸运儿相比,初版的《守望先锋》就拥有着极高的完成度。它的成功是基于《泰坦》的成功,而在这之前,Jeff已经为《泰坦》项目付出了五年的青春。
可以说,Jeff之于OW,约等于小岛秀夫之于《合金装备》。
而为什么更新会这么慢?很多老哥当年没骂错人,这个主锅还真就在Jeff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