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与绝对的自由的空间:寻求自我存在与发展
确实,从某种视角来说,人们追求“秘密基地”的情结与浪漫可以算是一种逃避,但究其出现的原因,大概有着比“逃避”更好更为合理的解释。我们追求“秘密基地”这种自由度极高的空间时,比起想要躲避外界的什么,更应强调的是想在这种空间中获取什么,不然还谈何浪漫呢?在这个空间内自由展开自己的想法,并且掌握范围内的一切,这种相辅相成的绝对自由与绝对控制比起简单地“逃避”二字要更为符合我们在“秘密基地”这样的存在上的幻想与追求。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的“秘密基地”情结都产生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提时代,对于孩子来说,获取比逃避更为重要。现代“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曾就儿童寻找自己的秘密空间这一行为在其著作《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中提到,儿童寻找独特的“避难所”,在那里体验独处,产生幻想,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完全融为一体,意识到真正的自我,精神也因此得以净化,这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的体验。
个人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只能借助大师的话语,才更好地了解我们这种仿佛被刻进DNA的情结。它诞生于我们的童年,却一直存续到了我们成长起来独立走向社会。对于独立的成年人来说,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东西都让我们想要逃避,但没有几个人会选择一直逃避。从儿时继承过来的这种对于自由空间的向往与幻想依然是我们一种净化精神寻求精神寄托的良方,它可能不再拘束于简单的“秘密基地”概念,变为更多复杂多样的形式,但是我们还是会很自然地在其中觉醒自己的存在、感受人格中的“自我”、渴望未来的发展。
(ego,即“本我、自我、超我”中的“自我”)
>>> 回到游戏再走出游戏:秘密基地
我似乎走出去太远了......咳咳,现在回来。最开始我只是由朋友们提到的《宝可梦:晶灿钻石/明亮珍珠》中玩起来十分欢快、不能自拔的“地下世界”及建设“秘密基地”中想到了为什么这些元素会如此吸引人甚至会让人暂时忘记这是一个糟糕到破纪录的复刻版《宝可梦》,就一直延伸了下来。
不过,回头一看,也确实能够对得上游戏中的情况不是么?在足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描述如今的《宝可梦》应该也没必要客气吧)的复刻版珍钻世界中,我们拥有了一片能够能够按照自己想法打造的空间,在这里我们拥有自由也拥有控制权。《珍珠/钻石》的两只封面神兽对应的权能是掌控时间与空间,背后隐含的是《宝可梦》全八个世代中最为宏伟的创世神话,现在的复刻版却把这个本应最为宏大的舞台做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做不成这个糟糕舞台上的无限空间之王,但至少在地下“秘密基地”这个狭小的果壳中,我们自由的意志创造出了一个我们自己所中意的空间。
(它本该借复刻展现出它的宏伟背景)
K'不仅长得帅,插兜走路的姿势又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所以在最近被不少网友模仿翻拍整活,并且搭配上文案标题“神的步伐”拍成了视频。
也是在游戏里相上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