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优秀与贪婪
2013年发售的《PAYDAY 2》相对一代扩充了游戏内容,画面更好,丰富了人物的天赋和技能树,让分工更加明确,另外也增加了地图中的解谜、潜行要素,总之品质全面加强。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款首发地图不算多的游戏,《PAYDAY 2》有着很强的重复可玩性。
就算玩同一张地图,监控位置、关键道具刷新点、突发事件会出现微妙的变化,让“解谜”过程不至于完全流程化。
地图的难度又分为多个阶段,难度越高,警察、保安的血量、数量增多,甚至有监控无法打坏,墙面无法炸开等恶劣情况。
每张地图的要点并非玩几次就能摸透的,如果越级挑战高难度,往往会因为容错率太低,产生紧张到喘不过气的感觉。这反而符合硬核玩家们的需求,可见游戏的关卡设计很一定深度。
《PAYDAY 2》中的升级、点技能,颇有RPG养成的快感,有些技能是增加抢劫收益的,有些是增加容错率,有些能应对特殊情况。
游戏也没有限制玩家的行事风格,虽然通过控制外围安保,层层深入,不触发警报是相对容易的玩法,但架不住还是有很多玩家喜欢直接带上面具突突突,而官方也为正面刚枪选手们设计了不少武器和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中由Simon Viklund创作的电音BGM水准之高,让Overkill一度被称为用心做音乐、用脚做游戏的瑞典蠢驴。
其实从“瑞典蠢驴”的昵称就能看出,《PAYDAY 2》的游戏品质是受到玩家认可的,当时IGN也给出了8.0的不错评分,加上联机娱乐性的加分项,《PAYDAY 2》的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
《PAYDAY 2》的成功让Starbreeze一夜暴富,整个游戏系列后来跻身千万销量殿堂,最火热时,连瑞典王子都持有了Starbreeze的股票。
但如今谈起《PAYDAY》的商业成功,更多人想起的是它臭名昭著的卖DLC策略。
《PAYDAY 2》不是第一个在Steam搞内购、卖DLC的游戏,但当时很少有游戏像它卖的这么狠,《PAYDAY 2》的本体只要68元,并且经常打折,但在最夸张的时候,买全50多个DLC要花几百元。
DLC内容中有不影响游戏体验的,比如面具、图案,有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地图(可以蹭别人开的图)、音乐,但更多是“不买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比如各种顶级的武器、改装备件,辅助的手榴弹、燃烧弹,或者新人物新技能。
14年左右初入Steam的中国玩家不免产生惊讶,原来除了被网游惯坏了的国内大厂,Steam上也有“充钱就能变得更强”的游戏。
慢慢地,《PAYDAY 2》变成了本体20%,DLC占80%的游戏。量多也就算了,DLC的整体质量还在下降。
DLC中出现了许多缺乏可玩性的“水图”,实用性低下的武器,甚至开始脱离游戏设定的范畴,加入火箭筒这类重武器,游戏的平衡也随之松动。
雪上加霜的是,《PAYDAY 2》还违反了“不加入内购”的承诺,在2015年开放了“黑市”系统,说白了就是类似CSGO开箱的机制。
想要内购+DLC两手抓?不出意外,此举遭到了玩家们的强烈抵制。
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和Starbreeze早年太穷有关。2012年,Starbreeze找到了经验更丰富的505 Games协助发行《PAYDAY 2》,双方协定版权归505所有,因此在后续运营中,Overkill其实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直到2016年年中,Overkill买回了游戏版权,这才把被喷炸了的内购系统删除,并宣布将进行18月的持续更新,然而这时,《PAYDAY 2》已经错过了自己的黄金岁月。
之后官方采取了一系列良心策略,比如直接送游戏本体,打包繁杂的DLC用更便宜的价格售卖,免费更新剧情任务,但放眼现在的Steam商店,《PAYDAY 2》的品质、玩法都不及四、五年前那么有吸引力了。
何况,这是一款一直没有中文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