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贴缺点:内容密度低
磁贴巨大的面积占用,带来了便捷的触控体验,但这也带来了一个缺点——内容密度低。
这个缺点是可以直观观察到的,既然磁贴占用面积大,那么同样面积的屏幕所能放下的磁贴数量,就会比图标少,况且磁贴往往会配合大号文字使用,能显示的内容就更加有限了。
在Zune播放器中,这一问题影响不大,人们并不需要用音乐播放器管理海量的应用程序、文件资料;而在电脑、手机和平板当中,人们需要阅读更多内容,磁贴带来的低内容密度令人不得不更多地移动视点、翻动页面,带来了额外的操作疲劳。
后来,微软对磁贴这一特性进行了改良,加入了文件夹、可调大小等特性,但这依然没有根治问题。
在Windows 10中,磁贴仍在开始菜单中占据着偌大的面积,这对于屏幕空间利用来说是一种浪费。
对比Windows 10X清爽的、只有图标没有磁贴的开始菜单,布局的合理性可谓高下立判。
磁贴的一大特性在于可以动态显示内容,例如相册APP的磁贴,可以轮播相册中的图片;IM应用的磁贴,可以滚动显示新通知的内容。
由于这种logo和通知内容融为一起的特性,Windows一度没有通知中心——微软认为磁贴已经起到了显示通知内容的作用,主屏幕同时兼顾了应用列表和通知中心的功用。
这种设计非常酷炫,却带来了其他问题。人们习惯于一个固定的logo对应一个应用软件,但磁贴却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这带来了辨识度的问题。
例如邮箱和IM APP,都同时来了新信息,它们的磁贴都在滚动文字,不显示自己的logo了,这时候用户要区分这两个APP,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实践表明,用户还是更习惯于系统界面分为“静区”(固定不变的logo、菜单等)和“动区”(动态变化的任务栏、通知栏等)。
“静区”变化少,利于辨识、记忆,用户形成习惯后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个功能;“动区”则能够让用户在特定的区域中,一览系统的动态变化,不需要在系统多个界面中翻来找去。
磁贴将logo和通知结合在一起,看似方便,但却造成了更多视觉干扰、降低了辨识度,也无法一次性查看、管理所有通知。
微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后续版本中加入了通知中心,如此一来磁贴显示动态消息这一设定就变得鸡肋了。
既然磁贴再无必要显示动态消息,又有其他缺点,何不将其改为传统logo呢?Windows 10X或许正是践行这一思路的产物。
最后Windows还是引入了通知中心,但显示通知的磁贴就变得鸡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