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现实生活,二次元人物形象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各种花里胡哨的发色了。
在设定上是来自四川的特级厨师刘昴星,却长着一头在中国非主流界特别常见的蓝色头发;知名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其标志性的双马尾长发,却透着来源于大葱这种常见农产品的点滴绿光;12岁就已经成为奇怪漫画作者的和泉纱雾,满头的白发似乎又再度印证了“年轻人还是少熬夜”这句至理名言……
虽然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发色问题,总是会受到一些不明真相围观群众的花式刁难,但是从内容创作的方式以及结果上看,不同的发色确实能够成为目标受众快速区分角色形象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在如何让人一眼就能区分角色这个问题上,二次元相关行业已经在过去的数十年探索中,想到了许多有趣的办法——不仅仅是头发,角色形象的着装、种族,甚至连作品内容,都可以成为“区分角色”的重要环节。
玩具,是用“颜色”区分二次元角色的最初驱动力
对于商业二次元作品来说,“颜色”是最常用的一种区分角色的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战队”了。所谓的战队,即由多名角色组成的主角队伍,通常都会用不同色系的服装来进行角色区分,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队伍组成形式。该设定最初于出现在特摄作品《秘密战队五连者》(秘密戦队ゴレンジャー)中,后又随着许多特摄、ACG等二次元作品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大家心照不宣的通用公式。
红色,通常都是战队核心成员的代表色,虽然TA不一定会是队长,但通常都会是第一主角。倘若该战队由3人组成,那么另外两人的代表色,大概率会是同属于“三原色”的黄色和蓝色。倘若战队是由5人的话,那么其他角色则通常会从绿色、粉色、黑色、白色中选取,其中粉色往往还会是女性专属……
之所以这些作品会用颜色来进行角色区分,除了在内容层面很容易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制作出合格的内容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商业目的,往往都是投资方“希望能多卖点玩具”。
一方面,有着鲜艳色彩的玩具产品,其实更符合小朋友们区分外界事物的逻辑,也更容易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和购买兴趣;另一方面,同一个战队角色的衍生玩具,通常又会采取“成套购买可玩性更高”的产品策略,玩具商能依靠“合体”、“收集”等玩具产品玩法设计或销售话术形成系列性,尽可能地提升复购率。
时至今日,不仅仅只是角色服装,包括角色的发色、标志性配饰(如变身器)等方面,许多二次元作品都会特别喜欢使用颜色来进行角色区分。这在《假面骑士》《圣斗士星矢》《魔神坛斗士》《美少女战士》《光之美少女系列》等日本二次元作品,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巴啦啦小魔仙》《巨神战击队》等国产二次元作品中,其实多少都有所体现。
种族的固有印象,同样能够用来区分角色
随着二次元市场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已经不是二次元作品的唯一受众,光靠颜色来进行角色的区分,虽然依然有效,但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单调。也因此,许多二次元内容创作者开始加入种族的设定,希望能够以此来方便受众对角色的快速区分。人类对其他种族存在的幻想,通常都受到了各类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的影响。
例如J.R.R.托尔金所创作的奇幻小说《魔戒》,其中对霍比特人、精灵、矮人、半兽人等不同种族的描绘,即是从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天主教等传说和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另外像卢卡斯影业出品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其中出现许多外星人、机器人,则是依靠长期以来人类对未来科技和地外生命的幻想而得到的产物。
经过众多奇幻、科幻作品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的创作和文化积累,不同的种族在观众的心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奇幻类的ACG作品里,精灵几乎都被设定为高贵、神秘、善用自然力量的种族,而半兽人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甭管它是地球原生还是外星生命,几乎都是集力量和野蛮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