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以广播剧、语音直播、有声漫画等声音内容为平台特色的猫耳FM,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M声优祭”的线下活动。凭借阿杰、杨天翔、姜广涛、宝木中阳、边江等众多业界知“声优”的精彩演出,这场活动无论是现场气氛还是后续的网络讨论,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唯一让人觉得有些在意的是,这场以“声优”为主打的活动中,绝大部分参演人员都是男性。当他们一出场时,几乎都能引起现场大量女粉丝们的尖叫,直播中的弹幕也变厚了不少。而在后续网络中关于这场线下活动几乎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这些“男性声优”而展开。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随着近些年来国产网络动画、网络广播剧等一系列内容产业的崛起,中国配音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原本只是居于幕后的配音演员被更多观众所熟知,圈粉无数,也有一些新人因为行业的发展开始崭露头角。不过仔细想来,除了季冠霖、山新、乔诗语、小连杀等头部配音演员外,绝大部分有着相当庞大的粉丝基础,并特别积极地通过社交网络“营业”的配音演员,确实都是以男性为主。
为何中国配音行业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得从“声优经济”开始说起。
将配音演员进行偶像化包装运营的“声优经济”
“声优”是一个源于日本的词汇,它指的就是为游戏、动画、广播剧、译制电影等内容配音演员。随着近些年来日本文娱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声优的工作也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频繁地参与舞台剧、线下Live演唱会、粉丝见面会等一系列活动,展现出了偶像化的发展趋势,“声优经济”这个词汇也应运而生。
所以从市场的角度上说,“声优”这个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其实是比单纯只是做配音工作的“配音演员”要广一些。
在日本,已经出现了太多有关“声优经济”的案例,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运营路径。
首先,想要充分激发出幕后声优的商业价值,相关企划的运营公司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动漫或游戏角色与声优进行绑定。
例如《LoveLive!》系列跨媒体企划,就是在动画、广播剧、音乐、游戏、电视节目、演唱会等多种媒体渠道的内容展开,让新田惠海、伊波杏树和大西亚玖璃等声优,通过配音与高坂穗乃果、高海千歌、上原步梦等角色一一对应。在广大粉丝的心目中,这些声优即是二次元角色的三次元化身,粉丝们因为漫画、动画、游戏等内容所产生的满满的“爱”,也会因为这种二三次元对应关系的存在转嫁到声优的身上——这就为“声优经济”的成功运营,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IP运营方就能根据IP的内容以及声优本人的特点,展开相应的商业开发。